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2篇
  免费   25篇
  3007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徐华 《史学月刊》2001,(2):126-130
玄学之形成于北方,是和汉魏之际中原地区整体学风的变迁分不开的.对比董卓之乱前洛下士人的矛盾心态与董卓之乱后许下士人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出这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心态、价值观念等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型.也正是这一转型的完成,为其后魏晋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石,为南方荆州新学所带来的玄学种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  相似文献   
82.
本对中国考古学特别是史前考古领域具体方法和研究课题背后蕴涵的考古学观点、理论、思想作了系统的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83.
赵辉 《东南文化》2000,(3):11-24
文章试图通过崧泽墓地的结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本文和一般文化分期式的研究有所不同,重点不是总结文化的分期标准,而是尽量梳理每一种文化特征演变的细节过程。  相似文献   
84.
本文对赵氏戈、公典盘、晋公■、配儿钩■四件铜器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并对以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  相似文献   
85.
中国古代官印制度发展到宋代,已十分成熟和完备。国家设置了专门的铸印机构──少府监和文思院,并且制定了诸如牌印制度、知印制度等严密的管理措施,在官印的形制上,背款的出现和叠篆的使用,为以后金元各代所沿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6.
享誉世界的敦煌学专家、中国油画艺术的开拓者、著名艺术教育家常书鸿先生,一生执着于艺术,为保护敦煌文物、弘扬祖国文化而奋斗不息。通过常先生自传体回忆录《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可以解读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使后来者获得有益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87.
我国新疆出土于唐代元和年间的“坎曼尔诗签” ,在70年代初期于北京展出后 ,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 ,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本文围绕“诗签”的真伪问题 ,对主要观点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88.
学术著作翻译的几个问题——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学术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诠释性学术著作的时效性 ;学术著作的思想倾向 ;学术著作翻译应遵循专业的学术规范 ,包括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 ;学术翻译的语言 ,要在于确切 ,同时也要合乎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89.
Like all spaces, concrete caring places both shape and are shaped by understandings and constructions of normativity and identity.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are for older people, imagining clearly demarcated dyadic roles, is firmly embedded in heterosexual logics of 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 the own (family) home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Social and residential places for older people thus both assume particular gender and sexual identities and contribute to a (re)production of the very normativity. But how can this interlinkage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ing spaces and the normativity of identities be understood and, possibly, challenged?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the social (and partly residential) space of La Fundación 26 de Diciembre, in Madrid, Spain, which opened up to specifically support older LGBT people. Drawing on an in-depth case study we explore a space that allows visibility of different forms of living and caring practices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genders, sexual preferences, origins, classes or political backgrounds. Through the daily life narratives of the people who work, volunteer or simply use the centre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challenging the restricted notions, assumptions and constructions through which particular places gain both social and political meaning.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the active and collective making of caring spaces through which narratives of care, collective sexual and gender recognition and practices of caring relationships can replace both traditional/informal forms of living together and institutional spaces that provide professional care.  相似文献   
90.
在先秦时期的中原,基地、墓葬的头向以及夫妻合葬墓中左右方位的选择,不断被赋予礼制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丧葬制度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到周代,丧葬制度趋于完备。其中的茔域与方位之制,成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