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9篇 |
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48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89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194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146篇 |
2013年 | 508篇 |
2012年 | 294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03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307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265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58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Suzanne Boorsch Curator of Prints Drawings Photographs 《Imago Mund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2013,65(2):152-169
The Florentine Francesco Berlinghieri (1440–1501) published his Geographia, a version of Ptolemy's Cosmographia in Italian terza rima, comprising 123 folios of text and 31 engraved maps, in 1482. As early as 1938 Arthur M. Hind, Keeper of Prints and Drawings at the British Museum, hinted that the engravings might have been made by Francesco Rosselli (1448–before 1527), the principal engraver in Florence in the 1480s and 1490s. Subsequently, this possibility was rejected by Roberto Almagià, R. A. Skelton and Tony Campbell. In the author's view, however, both stylistic and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argues that Francesco was indeed the engraver, and that this first major commission launched the career that eventually made him known to his contemporaries as ‘Franciscus rosellus florentinus Cosmographus’. Le Florentin Francesco Berlinghieri (1440–1501) publia en 1482 sa Geographia, une version de la Cosmographia de Ptolémée en terza rima italienne, comprenant 123 feuillets de texte et 31 cartes gravées. Dès 1938, Arthur M. Hind, conservateur des estampes et dessins au British Museum, suggéra que les gravures pouvaient être l'?uvre de Francesco Rosselli (1448–avant 1527), le principal graveur florentin dans les années 1480 et 1490. Ultérieurement, cette éventualité fut rejetée par Roberto Almagià, R. A. Skelton, et Tony Campbell. De l'avis de l'auteur, cependant, des preuves stylistiques et circonstancielles démontrent clairement que Francesco Rosselli était en effet le graveur, et que cette première commande importante lança la carrière qui allait finalement le faire connaître par ses contemporains comme ‘Franciscus rosellus florentinus Cosmographus’. 1482 veröffentlichte der Florentiner Francesco Berlinghieri (1440–1501) seine Geographia, eine Version der Cosmographia des Ptolemäus, in italienischen terza rima. Sie umfasst 123 Folioseiten Text und 31 gestochene Karten. Schon 1938 deutete Arthur M. Hind, Direktor der Grafikabteilung am British Museum, an, dass der Stich von Francesco Rosselli (1448–vor 1527) besorgt worden sein könnte. Während den Jahren 1480s und 1490s, war Rosselli der hauptsächliche Florentinische Stecher. Diese Möglichkeit wurde in weiterer Folge jedoch von Roberto Almagià, R. A. Skelton und Tony Campbell verworfen. Nach der Meinung der Autorin sprechen aber sowohl der stilistische Befund als auch die näheren Entstehungszusammenhänge sehr für Francesco Rosselli als Stecher und auch dafür, dass dieser erste größere Auftrag ihm eine Karriere eröffnete, die ihn letztendlich bei seinen Zeitgenossen als ‘Franciscus rosellus florentinus Cosmographus’ bekannt machte. El florentino Francesco Berlinghieri (1440–1501) publicó en 1482 su Geographia, una version de la Cosmographia de Ptolomeo en terza rima italiana, que comprendía 123 folios de texto y 31 mapas grabados. En 1938 Arthur M. Hind, conservador de Impresos y Grabados del British Museum sugirió que los grabados podían haber sido hechos por Francesco Rosselli (1448–antes de 1527), el principal grabador de Florencia en los años de 1480 a 1490. Posteriormente esta posibilidad fue rechazada por Roberto Almagià, R. A. Skelton y Tony Campbell. Sin embargo, en opinión de la autora del artículo, las evidencias estilísticas y cincunstanciales indican con seguridad que Francesco Rosselli fue en efecto el grabador, y que este importante encargo dio comienzo a una carrera que finalmente le hizo ser conocido por sus contemporáneos como “Franciscus rosellus florentinus Cosmographus”. 相似文献
992.
明矾是我国传统书画修复装裱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材料,但明矾水解析出酸,会促使纸张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研究对比了明矾和水解后具有高阳离子电荷的6种沉淀剂对宣纸施胶前后的pH值、疏水性、色差、力学性能变化和对国画颜料的固色效果,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测试宣纸施胶后的化学键合状况(包括沉淀剂与胶料、纤维),结合高场~(27)Al核磁共振波谱(~(27)Al-NMR)测试了纸张施胶中铝盐沉淀剂的水解聚合形态,及其与胶料混合后对宣纸表面化学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聚合氯化铝(PAC)施胶宣纸pH值可达到7以上,作为沉淀剂的施胶液处理后的宣纸具有一定的疏水性,湿热老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耐折度和抗张强度,色差变化小,对颜料固色效果好。SEM分析表明,白色PAC可使胶料分布较均匀,能在一定程度上包覆、填充宣纸纤维和孔隙。~(27)Al-NMR、ATR-FTIR及固化性能分析表明,PAC多核铝[AlO_4Al_(12)(OH)_(24)(H_2O)_(12)]~(7+)(Al_(13))含量相对较高,对明胶也具有促干剂作用,可和胶料产生键合,形成网状络合物,适合替代明矾作为施胶沉淀剂。 相似文献
993.
为了长久保存馆藏青铜文物,有效转化深层有害锈氯化亚铜,以仿古青铜试样为对象,应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极化法等电化学实验来研究青铜在模拟中性土壤介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应用X-射线衍射(XRD)、共聚焦激光Raman显微分析检测其腐蚀产物的主要物相。结果表明,氧化过程是生成有害锈氯化亚铜的反应,还原过程是氯化亚铜还原成铜的反应。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S)进行形貌观察和微区腐蚀产物成分分析。对氯化亚铜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由此,为除去青铜文物深层有害锈氯化亚铜所做的一系列探讨将在博物馆藏品保护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枢纽经济是当前很多省份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但是对枢纽经济内涵、发展机制等核心问题的讨论还不足以指导现实枢纽经济发展.文章构建并检验枢纽经济的发展机制,一方面界定枢纽经济内涵,从系统论的自组织和他组织视角使用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模型推演出枢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另一方面以交通枢纽经济为例使用省级2007-2017面板数据检验... 相似文献
995.
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的旅游目的地推广方式影视旅游随之产生。影视旅游之所以成为目的地推广工具,电影电视中出现的相关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趣,最终促成旅游行为。本文在现有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影视旅游推广的原理和如何运用影视旅游作为目的地推广工具,最大化推广旅游目的地,最终使得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古代彩塑泥层和壁画地仗中植物纤维种类鉴定技术欠缺的现状,开发出一套以纤维横截面细胞形貌识别为基础的植物纤维种类鉴别方法。从秸秆类植物的化学脱胶技术、提取单根纤维、纤维横截面切片,以及纤维截面细胞形貌对比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将该方法应用于彩塑泥层和壁画地仗中常见的9种植物纤维:麦秸秆、稻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黄麻、亚麻、苎麻、剑麻和棉花,并以宁夏须弥山石窟以及甘肃麦积山石窟的彩塑文物样品中取出的纤维标本为例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须弥山石窟彩塑粗泥层中的植物纤维为小麦与黄麻,细泥层中的为苎麻,彩塑佛像手指中的为棉花;麦积山彩塑泥层中含有麦秸秆。研究结果证明本方法可以应用于文物样品中植物纤维种类鉴别。 相似文献
997.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动态研究方法,选取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成果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时间纵断面上的梳理和空间横断面上的对比,总结出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包括商业空间结构和商业空间选择研究,依据研究时序和内容,划分了国内外商业空间研究阶段,得出国内外在研究范式、内容和成果等方面的异同。并对国内商业空间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商业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商业空间分异、商业郊区化和虚拟商业空间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998.
文物建筑勘察的目的是掌握现状文物的真实状态和危险程度,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为此,探讨了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特点和内涵,结合实际案例,归纳总结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四个基本特点:在强调文物真实性的同时,要求勘察内容的完备性和详实性;强调病害机理分析与病害成因的数值仿真验证;关注文物本体的抗震性能研究;强调以最小的干预获取最真实的情况。阐述论证了建立文物防灾减灾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点明了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和防患于未然的防灾减灾体系相联系,作为该体系下的技术支撑而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999.
报刊的出版发行工作的效果与报刊生产地的空间区位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地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见诸文字的还不多见,这一研究领域急待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报刊生产空间分布特征,划分了报刊生产的空间功能类型区;进行了报刊生产的区域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000.
沈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Z1):94-98
书画文物及中国的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因材质为纸和绢,质地脆弱易损,出现断裂痕是最为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损伤情况,严重者会对文物造成致命伤害。因此,需要研究分析导致书画及裱件产生断裂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修复断裂痕的方法。通过运用贴条加固的方法修复书画文物的断裂痕,并在装裱成卷轴形式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平薄柔软的装裱目标,进行各工序的操作,从而使原先劣损的书画恢复原貌,得到保护与新生。要使书画文物,特别是卷轴书画能得到长久安全的保存,创造适合的保存与展示环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