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teriality of social power relationally through stud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artifacts. Specifically, it is argued that acquisition of an artifact instantiates social power by imposing interactions on groups taking part in that artifact's life-history activities. We introduce the “performance-preference matrix,” an analytic tool for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such acquisition events on activity groups. The use of the performance-preference matrix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n example: the acquisition of electric-arc lights for lighthouses in the 19th century.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analyzing culture-contact situations and for handling singularized artifacts such as heirlooms and monuments.
William H. WalkerEmail:
  相似文献   
102.
This article explores young people's practices in the virtual spaces of online gaming communities. Based on a three-year field-study of virtual worlds, it considers how young people construct and maintain identities within virtual social system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virtual aspects of young people's leisure. It suggests th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se domains are porous. Virtual worlds offer spaces for the imagination and can enhance agency and, potentially, resistance. However, virtuality is no ‘liberated space’ and it incorporates norms and practices that often mirror those of the material world.  相似文献   
103.
The Song Dynasty enjoyed a splendid culture. Meishan, a small county in Southwest Sichuan, w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cultural areas.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large-scale immigratio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Jingkang defeat’ in the Song Dynasty. Meishan was an area receiving more immigrants than other regions. A great number of distinguished families from North China brought with them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areas to Meishan, which combined with native culture, and produced many “cultural clans” from this “clan culture.” Some of these people became elites in various areas through education an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e so-called “Meishan Phenomenon” was a result of cultural melting. Translated by Li He and Zhang Hai from the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2004: 3  相似文献   
104.
安徽地区的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历经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到了近代,皖籍学人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安徽学人在历史学上形成有相当影响的群体.应当研究在长期文化发展过程中安徽近代史学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史学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地区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思想,把地区史学与全国史学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是史学研究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05.
代琦  张述林 《人文地理》2004,19(5):15-17,54
本文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旅游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的利弊得失,指出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就要做到突出地方精神和地方特色,在阐释非自然景观含义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非自然景观正是表现这种地方精神的最佳载体,接着本文分析了如何在旅游规划实作中正确运用非自然景观因素表现地方精神以及这种运用所带来的巨大吸引力,最后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老重庆”城旅游规划为例,从调查分析中总结出重庆的地方精神在于其非自然景观要素,在此基础上从主题营造、特色分区和景观设计三方面集中探讨了非自然景观在旅游规划实作中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06.
青树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主要遗迹有房子、灰坑和灶。主要遗物有鼎、罐、有领罐、盆、豆、瓮等。青树岭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弄清屈家岭文化早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于解决屈家岭文化来源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潘清 《东南文化》2004,(6):52-58
江南地区具有多方融合、长于吸纳的开放的文化特征,在元代北方民族进入江苏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综合性的习俗,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8.
2003年大辛庄遗址采用新的考古发掘技术与方法,全面收集材料,开展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而言,历史工作者当顺应考古学发展趋势,采纳新技术与方法,用整体观分析问题,实现多学科合作,开展综合研究,有利于我们多层面地复原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9.
宋德金 《史学集刊》2004,3(4):82-87
忠孝是中国古代伦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契丹、女真早期本无忠孝观念。辽金建立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儒学的传播 ,统治者的倡导 ,民族的融合等 ,忠孝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忠孝在辽金及后来元人那里 ,超越了民族、地区和国别的畛域 ,人们对外族、邻国、敌国乃至前朝的忠臣孝子同样表现出尊重和崇敬。 1 0 - 1 3世纪 ,忠孝已成为汉、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一致认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强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0.
印度农民政治文化变迁和现代民族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新 《史学月刊》2004,11(12):67-73,124
印度社会精英对英国统治态度的改变是20世纪上半期印度群众性民族运动兴起的一个关键性政治变量。但是,在印度这样的农民社会里,农民(包括农村手工业者)一直是主导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不能不影响整个印度政治社会的发展。传统上的印度农民是政治冷漠主义者,他们对村社之外的全国性政治过程并不关心,但是在英国的统治下,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变迁却使印度农民和全国性政治过程有了密切的利害关系,他们和印度的社会政治精英在反对英国统治方面具有了共同利益。这正是使得他们积极响应以甘地为首的印度政治精英的号召,参加印度现代民族运动,为印度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巨大历史贡献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