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1篇
  357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How did New York City's eighteenth century almshouse (1736–1797) handle homelessness and poverty? Historians have been debating whether the conditions were familial and supportive, or mean-spirited and intolerable. An analysis of the archaeology, artifact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design, primary sources, and secondary sources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York City almshouse complex suggest some answers.  相似文献   
152.
运用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知识对南京明城砖铭文中府、州、县的地名、历史事实、自然人文地理、人文关系进行释读与考证。  相似文献   
153.
幅员和边界是政区的基本要素。城市型政区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区类型,肇始于民国时期,是从原地域型政区中切块设置而来。在设市之初,并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因此市的范围到底应该划多大就成为新设之市府与原地域型政区(即其划离之母体)之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考察南京特别市行政区域边界的划定过程,展示了城市型政区幅员划定过程中的各种冲突以及在中国近代市制完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论文对马华作家潘雨桐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台湾经验之于潘雨桐的创作有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其世界华人背景的底色,又是中国性的文化落脚点之一,同时又反衬出南洋层次的呈现。潘雨桐的南洋叙述中,身份焦虑一直如影相随,或通过与他者的遭遇加以比照,或通过归返来加以确认。而在别具一格的东马再现中,潘雨桐借助现实、自然、传说和神话的浑融呈现出一个相对震撼的雨林/大河叙事图景,对后殖民本土进行了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55.
1994年 1 1月 ,文物工作者在南阳市西郊西汉古墓群中 ,发掘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木椁墓 ,出土一件巴蜀式铜剑。该剑是南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巴蜀文物 ,为研究巴蜀历史及古代巴蜀与南阳的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6.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银 《史学月刊》2002,2(11):47-53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提供了竞技场,进而促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为1648年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7.
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对钧窑研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证。第一,今人多将钧窑视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实际上钧窑在宋至明初大体默默无闻,明后期的文献中始对其记载,但直到民国时期仍未能列入“五大名窑”,20世纪后半叶钧窑才名列“五大名窑”,前提是“钧官窑”概念的确立,是建立在某些推论基础上的产物。第二,古代文献中所指的钧窑,除了指今之钧窑的一些特殊产品外,还可能指古钧州境内其他窑场的产品,现所称的钧釉瓷可能是某些文献所记之汝窑器。第三,《清波杂志》中关于窑变朱砂红瓷的记载,应指北宋末钧窑生产的红釉瓷。  相似文献   
158.
The existence of school art leagues in Toronto, which sought to use beauty and art in the public schools as a means of sensitizing children to aesthetics, can be explained through their ideational affiliation with the city beautification impulse. In Toronto, a chief proponent of city beautification and the link between city beauty and school art was the painter, city planner, and art educator, George Agnew Reid, who regarded city beauty as more than an exercise in urban cosmetics; city beautification relied on extant beliefs in the morality of beauty and its putative efficacy as a shaper of human behaviour in the city, especially the ennoblement of the working and immigrant classes. The resulting ‘moral environmentalism’ of beautification changes the way we should think about early city planning, ultimately revealing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of those contributing to the moral environmentalist milieu.  相似文献   
159.
宋都开封分为数厢,每厢各有特点。位于内城东部的二厢,作为商业中心首先繁荣起来,而西部尤其是面向西华门一厢的编户人口极少,主要是因为此处驻扎有许多禁军军营。由于在开封城内东部商业建筑物居多,而西部的禁军军营所占面积比例最大,故造成开封城内东部和西部城市景观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0.
广东澄海侨情变化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澄海市是广东省重点侨乡 ,在潮汕侨乡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改革开放后 ,澄海凭借其海外关系众多的优势 ,大力推展侨务工作 ,动员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近年来 ,澄海侨情却发生悄然的变化 ,华侨捐资锐减 ,投资不旺 ,显露出该传统侨乡盛极而衰的种种症兆。究竟是什么因素削弱、制约了澄海侨务工作的优势及其发挥 ?该市的侨情变化 ,是否反映了在潮汕地区这样的中国传统侨乡 ,其“侨”的优势正逐渐丧失 ,侨乡特质行将淡化 ?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