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2篇
  免费   12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法苑珠林校注》匡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苑珠林》,是唐释道世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编成的一部佛教类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此书历来未作认真校点整理。2003年底,由周叔迦、苏晋仁两位先生撰作的《法苑珠林校注》得由中华书局出版问世,实为嘉惠学林之盛事。从总体上看,《校注》校勘精当,注释亦要言不烦,是一项质量较高的古籍整理成果。但是由于《法苑珠林》中所收佛教文献来源复杂,时代亦有先后,加之古人编集类书,又有随意更改的通病,故错讹之处不少,要一一厘正,绝非易事。且佛教文献中,不仅多佛教术语、外来译语,又较多当时口语、俗语,若不明于此,断句标点亦易致误。本文就奉读该书过程中发现之20条校点可商之处,略加考辩,敷衍成文.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2.
Among 554 skulls of adult individuals from the ossuary at K𝔯̌tiny, Moravia (late thirteenth to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AD ), three (0.54 per cent) showed evidence of malignant tumours and two others (0.36 per cent) had changes suggestive of unusual benign tumours, which are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he calvarium of a 20–25-year-old female has two osteoplastic overgrowths in the region of the left tuber parietale and in the left lateral part of the frontal bone. A macroscopic section showed a porotic structure with regularily arranged trabeculae. This was confirmed by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which detected two similar smaller shadows, and by histolog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hich showed the non-lamellar, unevenly calcified structure of these curious multiple osteomatous formations (osteomas, hyperostosis). A calvarium of a 40–50-year-old male showed a horseshoe-shaped excavation in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processi palatini of the maxilla, with destruction of the lower half of the nasal septum and the paramedial structures of the nasal cavity. These defects were well delimited macroscopically, radiograph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and seemed to be the result of pressure atrophy, perhaps from a slow growing benign tumour such as a fibroma or angiofibroma.  相似文献   
15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宁波地区两晋墓葬发掘已不下百座,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分布状况、形制结构、营造方式、纪年铭刻、随葬器物、装饰风格等的分析,反映出该地区两晋墓葬的特点以及流行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154.
清代康乾时期,《扬州画舫录》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和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曲种。该曲种表现在活动方式趋于多样,名家辈出,影响深广,曲牌、曲目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与昆曲相互吸收和融合,一些文士参加了清曲唱本的创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55.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西北筑城碑记大约存有269篇,其中原碑尚存于世者32方,是研究明清西北城池史宝贵的一手资料。甘、宁、青三省现存明代碑记最有特色,有大量卫所营堡的筑城碑保留。州县碑记大多有若干时段连续的拓城记,连缀起来就是城池形态扩展的整体叙事。明清西北筑城碑记所反映的城镇类型也多种多样,州县城镇最多,卫所营堡占有一定比例,其他如驿城、巡检司城、厅城、寨城、关城都有一部分存留,非常难得。这些碑记作为第一手资料,详述了筑城过程、工程耗时、销银数量、捐资人户,对于考证原委、制度复原、社会阶层以及城镇职能与形态扩张都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6.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清初官方主导实测的经纬度地图,对清代直至民国初期地图的绘制产生深远影响。对其数字化可为自然、人文要素变迁研究提供这一时间断面具有相对准确位置的地理数据,这对自然要素的变迁研究尤为重要。以图中广东地区为例,采用不同的地图配准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乾隆十三排图》对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继承与发展,并与之前有关广西的数字化研究作比较。研究发现《乾隆十三排图》以康熙《皇舆全览图》为基础,使用相同的坐标系,但是两个地区坐标系的偏移程度不同,主要与地理配准方式有关;图面内容的承继也有差异,这与清初对两个地区开发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7.
唐代县的等第,以户口、官品、俸秩、迁转次序等不同的标准看,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十等诸说。从历时性而言,县等是不断增多的,由前期的六等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十等,只是天宝时曾一度事实上取消下县,稍显波折。而望、紧、次赤、次畿县的出现,均与户口多寡无直接关系,更多地体现出“资地美恶”的特征。其中“次赤县”的问题尤其复杂,因其牵涉“赤县”的广义和狭义问题,综合分析,次赤县制度在传世文献中出现,不晚于唐德宗初年,很可能最迟代宗初期已经产生。而代宗末年至德宗前期形成的俸秩,对唐后期乃至五代的县之等第,也有新的影响。五代皆以户口多少定县的等第,只是不同王朝有不同的标准,繁简不一。通观唐五代县之等第,总体上呈现出从官品本位到以俸秩为准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158.
对明清江淮西部地区的旱涝史料进行梳理,对逐年州县旱涝灾害资料等级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旱涝平均等级值和10年滑动平均值,重建1450—1911年该区域的干湿变化时间序列。结果发现,该区1450—1911年间共出现6个干湿阶段: 1450—1490年,以轻度干旱为主;1491—1545年,旱涝灾害频发,干湿波动较为明显;1546—1625年,旱涝灾害少发,干湿比较平稳;1626—1710年,以中度干旱为主,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1711—1860年,气候湿润;1861—1911年,干湿波动偏湿润。不同的干湿阶段对江淮西部的湖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干旱时期,湖盆积水减少,湖周萎缩;湿润时期,降雨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9.
张良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4):94-103
《金史·地理志》的编纂并无国史旧文可资参考,元初由王鹗奠定规模,至元末修史终有所成。志文大致以辽、宋旧疆为界,材料来源犁然可分。具体来说,契丹地面以陈大任《辽史·地理志》为底本略加删削,北宋旧境则依据政和重修《九域志》确立规模,又参核宋朝国史略作补苴。其本朝建制沿革则杂抄《大定职方志》《正隆郡志》一类文献而成。  相似文献   
160.
试论夏商城市水利设施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考古所见夏商城址内的水利遗存进行了分析,对夏商城市水利设施的种类、功能、渊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