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吴海涛 《史学月刊》2004,3(11):106-110
程遂营述的《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选取中国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开封生态环境的变迁为研究对象,从气候、水、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公共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唐宋时期开封的生态环境,得出初步结论:唐宋开封的整体生态环境基本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为唐宋开封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书选题新颖,拓宽了古都开封兴衰史的研究领域,是我国古都史和生态环境史研究的一部佳作。  相似文献   
32.
最早的古书,大体是“六艺”类的官书。诸子出于王官论,从古书形成的层面而言就是诸子书出于官书。然而具体来说,周秦诸子书与史乘类古书最为密切。无论从书名、内容还是叙述方式来看,周秦诸子书多出于国史、家乘这一史实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33.
大明衣冠今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兆光 《史学月刊》2005,(10):41-48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相似文献   
34.
大北山墓地发掘的四座“刀”形砖室墓,分布集中,方向接近,形制相似.除M1外,其余三座各有构造不同的排水系统.共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等20余件遗物.为荆州地区六朝早期家族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35.
殷周金是地下出土字材料,《尚书》语言是传世献,二大体可以认为是共时的语言材料。前局限于格式,后损失在历代流传抄写过程。将二进行参互比较,对于降低两种语言材料的读解难度,认识该时段语言及用字特点、频率,建立专家数据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华东师大中国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发研制的《金资料库》,所收青铜器铭释对应的青铜器囊括2001年上半年以前所出土并发表共13271器,为以往任何金录形式所不及。本是在对《尚书》历代传本基本用字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计算机《金资料库》的《尚书》献用字研究。本所给出的有关数据,就目前而言都是穷尽性的。章的第一部分刊于‘中国字研究》第3辑。  相似文献   
36.
明清福建经历了迅速中原化的过程,家族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为了壮大家族,发展教育、谋求入仕和仕途升迁成为其不二选择。族谱本身往往就是家族在入仕和仕途晋升中成就的体现。首先,在谋求入仕过程中,经商成为改善家族经济条件、为子弟读书提供物质保证的中间手段。家族教育的兴盛有赖于退职致仕官员、经商致富者及广大族人。其次是通过国家官员考核机制决定升降。在这个阶梯里,再次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变化,第一步未能走好,成为下层等级的官员还可以获得再次爬升的机会,而第一步即走入高级统治阶层的人们,也可能在这个阶梯游戏中丧失已有的地位,被贬为下层官员甚至平民。科举选拔机制和官员考核机制的结合,才构成一个普通民众社会地位变迁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7.
齐、梁朝藏书文化在王室政权及文化士人的倡导和实践下,与文史学互为动因,极大地推动了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在思想领域里,儒学、佛教、玄学三教援引并存,形成了多元的社会思潮格局,也为齐、梁朝藏书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8.
The discussion of the formation of patriarchal lineage system since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can be divided by the turn of 1980s and 1990s. The earlier period research is rationalized by four theor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eudal society: the theory of village commune, the theory of lineage authority, the theory of patriarchal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the restriction of land relations.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of the latter focused on the lineage's popularization, “three changes” of the kinship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vicissitude,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 lineage's community-compactization, and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patriarchal lineage's form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Xiong Ting from Anhui Shixue 安徽史学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uhui), 2007, (1): 75–87  相似文献   
39.
隋唐时期是我国兴起墓中随葬镇墓神物的第二个高峰。本文根据各地隋唐墓葬出土的各类镇墓神物,较详细地分析了当时镇墓神物在随葬俑群中的地位、发展演变、艺术特征以及晚唐时期渐趋消失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0.
祁小东 《东南文化》2016,(5):106-112
2008—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对淮阴区码头镇和洪泽县境内的里运河故道、坝址等明清水利工程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对这些遗产所体现的水利科技与水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大运河上最著名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特有的防洪工程形式,堤防主要以土筑堤坝为主,自身有一套完整的防洪体系和养护方法,在堤坝的险要区段或薄弱地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增强其稳固性和抗冲击能力。遗址体现的土工技术、砖石工技术和埽工技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记,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