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秦汉时期的马车分单辕马车和双辕马车两种,单辕车为主,双辕车次之。本文依据车舆以及马车结构上的变化进行类型学上的分类,以期获得马车在该时间段内演进的大概脉络,同时也能提供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类似马车时代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王克飞  霍强  何汉生 《江汉考古》2012,(2):23-32,135,137
江苏镇江花山湾古城遗址位于镇江市区东北花山湾的丘陵土岗上,城垣依山加筑夯土而成,1984、1991年曾先后两次对该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0年,镇江博物馆再次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14平方米,分为东城垣和城内2个发掘区域,在东城垣发现了1处城门遗迹,推断其为史料记载的唐宋罗城"新开门",并判断城门始建于唐代晚期,宋代加筑,南宋时废弃。  相似文献   
14.
16至19世纪前期的中国对日丝、绸贸易,前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究其原因,实不能单从输出的中国一方去找,而还应从输入一方的日本去找,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随着日本蚕丝生产兴起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日方对华丝、绸需求的减少。输日华丝的由盛转衰,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丝绸生产特别是生丝生产能力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日本随着生丝生产的发展逐渐减低了对华丝的依赖程度。到19、20世纪之交,中日丝绸生产的格局变化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clans of the scholar-official stratum not only occupied a dominant place in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a succession of northern minorities entered the Central Plains, foreign culture became widespread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ulture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Thanks to the scholar-official clans who shouldered the burden of preserving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ivilization was able to persist through the ages to become an “unbroken” civilization. These clans can be categorized in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territorial origin: “Clans of the Wu Area” which developed in Jiangnan after the Han dynasty; “Immigrant Clans” which moved to Jiangnan from the north during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ensuing dynasties, these being referred to jointly as “the Southern Clans”; and “the Northern Clans,” being those clans that remained in their homelands (Shandong and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 during the period of ethno-national amalgamation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ough these clans had vari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roots,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ancestry, their clan learning had a common core, i.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Confucian rites as established in the Han dynasty. This formed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Han with other cultures, making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6.
杭侃 《中原文物》2001,(3):55-57
现在的孟州是延续金代的孟州城发展而来,旧城区在民国时期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四门十字街的棋盘式布局.金代孟州城是仿照金大定之前的老城建造的,文献考证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金大定之前的老城沿袭了隋唐城址,从而解决了孟州城棋盘式布局的来源问题,也纠正了几百年来关于金大定之前老城建造年代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7.
明以降滹沱河平原段河道变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滹沱河是海河子牙河系最主要的支流。明清时期,滹沱河平原段善淤、善决、善徙,被称为“决不可以人力治者”。本文通过对明清相关史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首次对明以来滹沱河的变迁改道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恢复,进而发现滹沱河在不同历史时段,其流经方向、河道稳定性、主要河患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不同的特点。据此,文章将滹沱河变迁分成四个阶段———①明初(1368年)至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③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清同治七年(1868年);④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今———并对其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总结了明清时期滹沱河变迁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郭本厚 《旅游科学》2010,24(2):87-94
随着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六朝进入“游”的自觉时代,“游”历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和自我实现的路径,并推动文人雅士沉潜山水、游心物外。本文分析了六朝山水诗“游”的核心要素、“游”的动态载体、“游”的最高境界、“游”的后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六朝“游”的自觉与山水诗兴起的社会背景、内在需求与情感归属。研究显示六朝山水诗把审美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游的自觉”体现与山水诗篇创造共同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和中国山水旅游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至两汉的历史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总名为“弹(或曰单、)”的乡村社会组织。这种组织的存在,乃是先秦至两汉乡村社会之所以区别于后世乡里社会的重要标识之一。汉代乡村保留着比较明显的古代官社共同体的影子,乡民间保留着比较密切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诸多共同联系。从这些民间社会组织———不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官控的,抑或是民间自为的组织来看,其间所表现出的其时乡里民间社会自治、自助的精神还是很浓厚的;同时乡官权力重,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能力强,显示出古代官社共同体的遗风。  相似文献   
20.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偃师商城作为夏商年代分界界标的针对学术界仍持有不同看法,笔者应用出文献记载、考古实物资料和C14测定标本年代的数据等多学科科研成果,以证明来用偃师商城作为夏商年代分界界标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