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2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7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81.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82.
783.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跨区域的省际干线(包括陆路和水道)在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迄今,贵州保存着大量的古道、关隘、桥梁、码头、马店、驿站、会馆,以及沿途重要的城镇遗址和由古道而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记录了贵州历史上人们的迁移及活动,体现着贵州区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贵州重要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784.
盐务道员是明清政府为管理食盐产销设立的重要职官。万历末年,明廷为催征盐课以供辽饷,先后创设整饬、疏理两淮盐法道。天启以后,党争剧烈,道臣清理盐法成效不彰,崇祯朝致力恢复运司专管盐法的旧制。清代重新调整盐官制度,合并运使、盐道为“管盐法道运使”,又新设监管场产的“分巡盐务道”和职司岸销的“通省盐法道”。盐务道员由朝廷差遣官变为地方盐务机构,与专管盐课钱粮的运司衙门共同成为包衣盐差的直属办事机构。皇帝为独揽两淮利权,又令两江总督兼总理盐法,与包衣盐差相互制约。道光年间,盐差因整顿不力奉裁,盐政改归总督管理。咸同军兴以后,运司、盐道的职权被招商、督销等局侵夺,两淮利权遂归总督,成为晚清督臣专权的财政基础。 相似文献
785.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南京明城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发现地衣、大型真菌、丝状真菌、蓝细菌、绿藻和硅藻在城墙上大量存在。此外,在无地衣及藓类覆盖的城砖上,核心自养生物以石生硅藻(Achnanthes lauenburgiana Hustedt)和北方羽纹藻(Pinnularia borealis Ehrenberg)为主,并伴生丝状真菌。对城砖生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城砖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53.65mg/m2·yr)。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明城墙微生物种群,及硅藻在陆生环境下风化硅酸岩矿物研究上的空缺,并为明城墙对藻类微生物腐蚀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6.
Xiaoqian J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19,14(1):137
Through a close examination of late Ming publisher Hu Wenhuan’s Embellishing Appearances with Fragrant Cosmetic Cases, this article shows how beautification techniques becam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nourishing life. Hu encouraged women to make and use cosmetics as a way of practicing womanly work. For men, these techniques became a means of investigating things and cultivating the self. Hu’s text is an example of amateur experimentation involving medical knowled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at went beyond proprietary expertise. The practice-oriented recipes in Fragrant Cosmetic Cases helped readers to translate written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o circulate them to a broad group of users that included women, the less literate, and even the illiterate. By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what Hu marketed as knowledge to nourish the lives of women had become common knowledge for male elites. 相似文献
787.
明代大运河的启用,使黄淮运交汇区域成为治水的关键区域。官方为了维护运河的畅通,采取了使水系结构与水情产生变化的措施。明前期的河道基本上沿袭了元代河道多股并流、迭为主次的特点。随着运河、淮河与黄河的治理,特别是筑堤的兴起,黄河各水道有一个从面到线,再从一线到清口一点的集中过程。第一阶段是黄河北流断绝,第二阶段是徐邳河道与上游固定于一线。黄河固定集中于徐邳一线以后,嘉靖年间河多决于徐州的上游,嘉靖四十四年以后,河多决于下游。黄运合一区域的河道治理,从一个跨越南北的扇形面,发展到南部半个扇形面,再集中于一线,最后集中于清口。总体的治理过程,基本上为保运服务。从面到点,从大区域的治理到小区域甚至于一点的工程治理,这是明代黄淮运水利工程的水流控制特色。这种随水环境变迁而进行的治水工程调整,充分体现出古人大区域地利用水环境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788.
目前对\"金花银\"银锭的专门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上海博物馆所藏表面具有\"金花银\"三字戳记的6枚银锭和6枚普通银锭进行了无损元素组成分析,以此充实\"金花银\"银锭的研究。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较高,各表面都测得铁、铅、铜、金元素,其金的含量也较非\"金花银\"银锭明显偏高,表面可能有粉末形态的腐蚀产物,部分\"金花银\"银锭表面有结合紧密的汞元素;而非\"金花银\"银锭中的银含量具有个体差异,并且含金量均比\"金花银\"银锭的含金量低;此外,\"金花银\"银锭在形制上与同期的其他非\"金花银\"银锭有一定相似之处。分析结果为了解明代\"金花银\"银锭成分组成和制作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9.
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提取古代彩塑信息并与文献结合,可以推断其工艺、材料和制作时间,进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艺术史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信息与帮助。因此,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3D Video Microscope)、偏光显微镜(PL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X)、X-射线衍射仪(XRD)和大腔体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分析了山西太原纯阳宫所藏一尊明代道教星宿彩塑脱落样品,发现彩塑经过多次重绘。其中星宿足部经过四次重绘,从胎体至表面层使用的黑色颜料为炭黑(C),绿色颜料为氯铜矿(CuCl_2·3Cu(OH)_2),白色颜料为铅白(PbCO_3),褐红色颜料为靛青(C_6H_(10)N_2O_2)与黄丹(PbO)的混合物。彩塑头部经过两次重绘,分别使用了群青(Na_(6-8)Al_6Si_6O_(24)(S_(2-4))和靛青。彩塑躯干部位表层红色颜料为朱砂(HgS)和铅丹(Pb_3O_4)的混合物,黄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蓝色颜料为群青,绿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_4)与群青的混合物。彩塑白粉层成分为石英(SiO_2)与高岭土(Al_2Si_2O_7·2H_2O)的混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此尊星宿彩塑在过去的数百年间曾经多次重绘或修葺,根据不同白粉层成分组成相近判断,保存该彩塑群的寺观有将高岭土作为白粉层的传统。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材料和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790.
为揭示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的产地特征和\"色散而不收\"的原因,以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和阿联酋采集的伊斯兰蓝彩器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LIBS)分析方法分别对青花或者蓝彩纹饰部位以及釉的常规元素组成含量和氧化硼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景德镇明早期青花瓷器所用钴料与伊斯兰蓝彩器标本类似,均为含有硼元素的经过预熔处理的低锰型钴料。2)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色散而不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含有硼的高钠、高钙以及低铝、低硅的预熔处理过的钴玻璃料。研究结果从硼元素角度佐证了明早期官窑青花瓷器所用的进口钴料可能来自于伊斯兰地区,为今后青花钴料的产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