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2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7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2002,(3):3-13
何家坪遗址位于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楚王井村11组。1996~200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三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墓葬5座、灰坑3个、窑址1处,出土了陶、石、瓷、银、铜、铁等不同质料的文化遗物百余件。该遗址年代跨度长,遗存特征比较典型,是三峡地区一处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02.
明至清前期,随着海外关系的变化,史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前期,皇朝海外关系是建立在“宣威柔远”政治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因郑和一下西洋”的活动达到高潮,史学则因此出现了几部反映这种海外关系特点的著作。晚明,倭患问题与私人违禁进行海外商贸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权衡利弊,皇朝开始改变初期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与中国开始发生直接的接触;随着传教士“精神狩猎”的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展开。这些海外关系的特点,都在史学中得到体现。清前期是海外关系大倒退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偃息,史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3.
江西纪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江西各地出土的116件明代景德镇纪年青花瓷标本进行器物形制、胎质釉色、装饰纹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民窑可按照其自身发展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104.
105.
明清时期,在徽州社会中形成了对朱熹及其《家礼》极端崇拜的社会风气。徽州宗族多依据《家礼》进行本族内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同时还十分重视对礼仪的执行与监督,旨在以此实现以礼治族、维持宗族社会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一般被视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但在文化心态上,朝鲜一直采取尊明贬清的态度。朝鲜把明朝看成中华的化身,把满洲看成夷狄,明朝灭亡以后,朝鲜以“小中华”自居,因现实政治的需要,朝鲜大肆宣扬明朝的正统,贬斥清朝的正统。朝鲜以宋时烈为代表的性理学家,以朱熹的思想为基准,形成了以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华夷观作为他们处理与清朝外交关系的准则。他们对于正统论的论述,依从朱熹的思想,且只关心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而不关心其本国历史上王朝的正统性。这是朝鲜后期儒家性理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7.
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进步和军事变革互为条件、共同发展。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其根本属性并没有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内部的严重冲突,更是特定生态系统中人与环境的对立。与以往的战争模式相比,高技术战争看似“人道”,却凸显出人与环境之关系更趋紧张的态势。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例,战争双方滥用科技带来的破坏,几乎超出了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和人类重建家园能力。无论联军还是伊军,都是环境的破坏者,他们连同平民一起又是环境破坏后果的最终承担者。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审视高技术战争,使我们看到了现有的战争伦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8.
明万历中后期,以言官为首的官僚集团兴起了一股批判明神宗的风潮。其根本缘由,首先是神宗君德严重缺失,其次在于言官勇于以道事君。在深层次上,这种批判也是该时期政局危殆、皇权变异并衰落以及士风日下、部分言官沽名钓誉等社会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种批判并未摆脱传统的“尊君—罪君”的政治评判模式,但它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先导和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9.
玉时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17(3):61-68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瑶族被迫从湖南及湘粤桂边界大规模向西南边疆及东南亚一带迁徙,并由此而引起瑶族人口和其文化中心的转移,形成新的文化特征,瑶族亦由此而成为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