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3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In the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 regional centers often receive far less attention than capital regions and the medieval Khmer Empire (ca. 9th to 15th centuries a.d.) is a classic case in point. At its height, the Khmer Empire stretched across much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and it remains the most extensive domin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gion. To date, however, relatively little archaeological work has been completed outside of the capital of Angkor, and we have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broader dynamics of the Empire. In this paper we begin to address this lacuna at the remote monumental complex of Preah Khan of Kompong Svay, the largest of all the Angkor-period regional centers. We describe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round survey methods to produce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map of the site. The map data are used to evaluate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ite as a major industrial complex, urban center and military outpost.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early urbanis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imperial expansion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82.
83.
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代际延续和变化——基于福建省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一项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虽已发生不同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变化,但在整体上仍延续了前者的特点而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除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外,还受到流动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次级劳动市场高度集中、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限等状况的制约。这些结论对制定符合流动人口实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4.
选取土默特平原1934、1982和2019年的聚落人口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34—2019年土默特平原以小聚落为主,大规模聚落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人口等级结构由“扁平”向“长高”金字塔形转变。聚落空间分布整体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大规模聚落集聚性不显著,其他规模的聚落分布模式由随机向集聚转变,研究区人口极化现象显著;聚落空间分布非均衡发展趋势明显,呈现由极核式向点轴式演变的迹象;聚落网络联系的空间近邻效应显著,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区成为强联系节点。地形、河流、交通是研究区聚落分布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聚落低海拔、邻河流、邻干道、邻城镇的指向性强。该研究便于厘清土默特平原近百年聚落分布形态的演变脉络,为当地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5.
86.
宁夏移民安置区剩余劳动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宁夏移民安置区这一特殊区域的剩余劳动力产生的背景状态、自身资源状态、输出人员的结构状态及目前的转移状态进行了分析,进而研究了影响移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加速推进移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五条对策,即重视移民区小城市与中心城镇的建设、加速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与服务、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7.
The dispute over Canadian exports of softwood lumber products to the United States (US) has lasted since 1982 and, so far, has gone through four episodes of litigation. In Lumber IV, the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 determined that the US softwood lumber industry was threatened with material injury by reason of dumped and subsidized lumber from Canada. Under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a binational panel concluded, however, that there was no such evidence and directed the ITC to reverse its finding. In its resort to the Extraordinary Challenge Procedure, the US alleged that the injury panel had misapplied the US standard of review. In fact, allegations of improper NAFTA panel review were used by the US in order to justify its non-compliance with adverse bind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88.
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山区由于生境条件差,很多地区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不仅一直受政府扶贫工作的关注,也受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关组织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梳理了自20世纪初以来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理论、实证及生态系统等多角度对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过程及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随着多学科融合程度的加强,山区乡村聚落演化的研究逐步从以案例区分析为主的一般性的规律揭示走向以模式探寻为主的普适化的理论体系构建,对于山区乡村聚落,由于涉及更多的生态、贫困等多种区域发展问题,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综合性研究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9.
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居民感知与认同特征——以通道芋头侗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0.
本文在中部六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50个村529份问卷调查数据,从聚居形态、聚居空间、聚居功能、聚居主体以及聚居设施等方面对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密度不均,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总体分布较散;住宅占地面积较大,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强;生产生活形态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劳务输出+传统农业\"型村庄依然占主体;农户兼业行为增加,幸福感增强,但新型社会问题显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针对其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即转型升级模式、整治更新模式、保护控制模式、迁并转移模式,并深入比较分析了各类型模式的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机制、调控路径差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农村,应选择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