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清代的官营丝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营丝织业在整个清代丝织业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清代丝织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文着重考察其组织机构、沿革、规模、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等,力求对清代的官营丝织业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2.
本认为,一、因为网路版本的实际存在,应该修正古籍“版本”的定义。二、指出目前网路古籍在版本校勘上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1、无版本依据;2、录不完备或错误;3、无编辑说明;4、页面庞大;5、没有上网形成网本的日期;6、字讹误。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据<周易>通行本,结合新出简帛资料,对<离卦>卦辞和九四爻辞加以整合,并参照秦简<封诊式·出子>篇的案例,对九四爻辞重新加以诠释,还论及<周易>筮辞的取象与图像诸问题.  相似文献   
104.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解释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含义与天道运行的“岁之义”无关;故卦辞所言方位与《说卦传》讲的“万物出乎震”的运行位序及帛书《易之义》讲的“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的运行位序皆不相合。《说卦传》与帛书《易之义》所言均未超出八卦与四季相配的范围,说明两者都不具各汉人提出的卦气概念的特定含义,故经史文献不称《说卦传》所言为“八卦卦气”,“八卦卦气”的提法是没有根据的。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应有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5.
古代丝绸的老化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玲 《江汉考古》2002,(2):81-84
古丝绸质弱,酸、碱、盐和霉菌的侵蚀,光、热作用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丝绸的老化和受损。理论和实践证明,清洗、防蛀、紫外线防护是古代丝织品保护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陈其泰 《史学集刊》2008,6(1):3-9,20
中华民族精神既有其核心的内容,又有在不同历史阶段多样的表现,研究者应当从历史进程中深入探讨民族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在中华民族进化史上,汉朝是一个富有活力的重要时期,中国的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研究这个问题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其中较为突出的三项是:一,汉代社会呈现出蓬勃的创造力,显著地表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各方面有作为的人物大量涌现.二,汉代政论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引义慷慨",勇于建言,毫无忌讳地对重大问题提出切中要害的批评.三,汉代人物如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等人建构的学说体系,撰写的宏文典册,为推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相似文献   
107.
严静  王丽琴 《江汉考古》2008,(2):109-114
由于本身的"弱质"及埋藏环境的影响,使得考古发掘的丝织品出土时强度很低、甚至腐烂糟朽。为了满足收藏、研究和陈列的要求,需要对丝织品进行必要的加固以增加其强度。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结合具体加固实例的介绍,阐述了几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国内丝织品加固的基本现状,该研究对延长考古出土丝织品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杨明照先生《抱朴子外篇校笺·嘉遯》:"草土,鄙夷之辞。""‘粪土’与此文之‘草土’,字虽有异,含义固不殊也。"庞月光先生《抱朴子外篇全译·嘉遯》注释:"草土,犹言粪土,鄙夷轻贱之辞也。"译文:"将宝玉绫罗视如粪土。"按,两位先生所言,皆与"玉帛""草土"内涵无涉。"玉帛"乃朝廷礼聘之物,"草土"乃居亲丧所用之物。"草土"指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句谓:把朝廷用"玉帛"礼聘自己为高官这种喜庆事视为居父母大丧时寝苫枕块哀亲在草在土的悲伤事。  相似文献   
109.
This article uses data from 28 poll books to explore voter behaviour over time in early 18th-century English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from 1710 to 1735). Voters in this period exhibited a high degree of partisan loyalty from one election to the next. But voters were also quite likely to drop out of the electorate between elections. As a case study of Sussex elections in 1734 shows, even among voters who made a definite promise to vote for a given candidate or set of candidat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who did not vote. While some non-voting can be explained as an attempt to avoid disobliging powerful patron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voters needed to be motivated to appear at the polls. The electoral culture of the early 18th century – treats, balls, public appearances by the candidates, etc. –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ttempts to mobilise rather than to persuade potential voters.  相似文献   
110.
李同升  赵荣 《人文地理》2000,15(4):64-67
本文分析了英美国家、日本和我国现有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类型和特点,指出了它们的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世纪我国此类教材的改革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改革的一些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