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物熏蒸剂的环境影响与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环氧乙烷、溴甲烷和硫酰氟是目前主要的物熏蒸剂,其灭菌除虫的有效性已经被证实。本工作试图通过分析3种熏蒸剂的理化性质、毒理毒性、药剂残留、物质影响及废气治理等因素,以评价熏蒸剂的环境影响及其在物保护领域的适用范围和规模。  相似文献   
52.
谭维宁 《人文地理》1996,11(2):20-23
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结合的意义和必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城市科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环境影响评估这一传统的结合手段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笔者通过分析城市环境问题产生根源,提出资源的合理分配是两者结合的新部位,进而探讨了资源分配合理性界定的准则、操作手段,以及界定的技术路线,最后介绍香港城市规划各个层面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措施为借鉴。  相似文献   
53.
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刻凿在基岩上的凹穴、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和史前人面像岩画,经微腐蚀断代显示,基岩凹穴岩画时代在距今11000年前左右;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为距今6000年前;史前人面像岩画时代为距今4500~4300年左右。距今6000~4500年前正值海侵上升至最高海平面,亦即当时将军崖史前凹穴和人面像岩画以及巨石石棚的雕凿可能是在海边岩石上进行的,这与整个世界范围内巨石建筑均沿海岸线分布的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陈氏书院内的灰塑装饰为研究对象,针对灰塑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损坏情况,结合广州地区大气环境常年变化情况,分析了大气环境对灰塑装饰的危害,拟定了岭南地区古建筑灰塑装饰保护的全年性和季节性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岭南地区灰塑艺术在保养和维护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55.
新疆草原文化区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阚耀平 《人文地理》1999,14(1):64-68
新疆草原文化是古代新疆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其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的地区。本文试图从新疆草原文化形成的过程入手,探讨新疆草原文化系统的内涵、基本特征、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6.
从建筑学角度探析古籍保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藏书场所的建筑材料、建筑样式、建筑装饰等对古籍收藏起到了预防各种灾害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
大部分文化遗址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现有常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实施,而传统的文化遗址保护技术也无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大化。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的前沿热门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具有能够与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紧密结合的发展潜力。本工作首先分析了文化遗址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对物联网技术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针对文物保护领域的特殊需求,着重描述了文物本体与环境信息采集、监测数据的远距离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三方面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并对涉及关键技术应用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简要介绍了已经部署运行的典型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敦煌莫高窟保护与利用系统,系统经过连续几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为敦煌莫高窟文物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这将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58.
李志国 《人文地理》1993,8(2):89-95
本文分析了日本海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论述了日本海生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风水模式的地理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沛林 《人文地理》1996,11(1):36-39
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对中国传统的风水说作了透视。指出:(1)风水起源于中国古文明产生的核心区域;(2)理想的风水地必须有规范的地形和协调的环境;(3)风水说与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都探讨人地关系,但属于两种不同的观念。  相似文献   
60.
谢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35-43,213,214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