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由于保存环境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版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病害,艺术和研究价值受到严重破坏。为再现古代版画艺术风貌,利用基于色彩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数字绘画、艺术微喷等技术,对甘肃华池县博物馆一幅图像严重残缺的佛教版画进行了数字化全色接笔虚拟修复。经实践验证,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可以在不干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精准还原图形和色彩,且虚拟修复后的复制品作为图像补充,与传统修复后的文物本体共同展示时,可完善其艺术美学观感。研究结果可为书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木材防腐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西藏偏远地区缺乏专业设备的条件下要保证处理效果,需特殊的处理工艺与高效的检测手段。透入度和载药量是衡量木材防腐处理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载药量可通过换算得出结果;透入度一般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仪器检测。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发明使得以前需要在实验室开展的工作可在现场完成,该仪器通过检测木材中防腐剂所含的金属元素确定透入度,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偏远地区寺庙木材防腐防虫处理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苏巴什佛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外的重要节点,对其出土遗物的研究为分析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贸易的流通与繁荣提供重要借鉴。本工作采用X光照相、X射线荧光、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科技分析手段,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苏巴什佛寺发现的两枚金属制品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确定一枚样品为西突厥打戳铜币,一枚样品为仿银金属制品,表面使用了自然铝。文章的分析结果对于研究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西域诸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中原与西方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4.
奉国寺主殿大雄殿共有20幅元代壁画,因年代久远、几经修缮、保存环境不稳定,裂隙病害问题已十分突出。为此,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壁画裂隙调查情况确定裂隙分布、判断裂隙种类、归纳裂隙特征;其次,参考建筑物墙体裂缝成因的分析方法,设计出奉国寺元代壁画裂隙病害成因的研究体系;最后,按照裂隙属性分析、开裂原因分析、开裂过程分析的逻辑顺序,系统、全面地总结该建筑壁画裂隙病害成因,为壁画的下一步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地区建筑壁画所产生的裂隙病害分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5.
镇安寺铁牛全身腐蚀严重,弄清铁牛腐蚀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铁牛后续修复和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分析了铁牛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组成、结构及其腐蚀原因。结果表明,铁牛腹部为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中含有多种相及夹杂物使铁牛耐蚀性能降低;铁牛表面腐蚀产物有严重的分层现象,外层和内层腐蚀产物较为致密,主要成分为α-FeOOH和Fe_3O_4;中间层腐蚀产物较为疏松,主要成分为γ-FeOOH和Fe_3O_4;铁牛耳朵、左脚和尾部腐蚀产物主要含有α-FeOOH、γ-FeOOH、Fe_3O_4和α-Fe_2O_3等,且α-FeOOH在锈蚀产物中含量最高;不同部位腐蚀产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耳朵处腐蚀产物α-FeOOH和γ-FeOOH含量比(α/γ值)最小,左脚处最大;分析了铁牛腐蚀影响因素和腐蚀机制。 相似文献
46.
在对阳高云林寺彩塑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对颜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云林寺彩塑是遵循传统工艺制作的,同时也有裱纸、颜料混合使用、拨金等个性之处。颜料方面,红色使用了铅丹、朱砂和铁红三种,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和碱式氯化铜两种,蓝色见有蓝铜矿和群青两种,黑色为炭黑。本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云林寺大雄宝殿彩塑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的情况,丰富了对古代彩塑制作工艺和材料的认识,为保护修复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是我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大雄殿内的彩绘泥塑群是辽代泥塑的代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这批泥塑出现了倾斜、泥层开裂、木骨架外露等问题,亟待保护修复。本研究通过X射线照相检测,获得了泥塑的内部结构、病害发育和修复痕迹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泥塑的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还对比了胶片成像和计算机X射线成像系统成像两种方式的优缺点,讨论了泥塑X射线照相检测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文物的X射线照相检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上海开埠以后,传统民间信仰赖以存续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虹庙由官、民共同信仰转变为以妓女行业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局面,并构建出以虹庙为中心的特殊城市社会空间,进而促使公众对虹庙的意象由护国安民变为“妓女烧香的地方”。研究发现,上海开埠后,行业种类繁盛背景下妓女职业的发展,以及政府祭祀政策转变等因素是虹庙信仰变迁的主要原因。报刊、社会小说等近代传播媒介的宣传,加速了虹庙社会公众意象转变并强化了其空间属性,从而带来虹庙这一传统信仰在近代上海的转型。 相似文献
49.
《SJO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he Old Testament》2012,26(2):164-184
ABSTRACT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question of why there is a Book of Psalms in the Hebrew Bible.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question has typically been seen as an either-or issue between liturgical, educational, and prophetic use of the psalms. It is shown in this study that all these different uses persisted at least until the end of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were common to both now biblical and apocryphal psalms, and together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canonical book of psalms. While it will be demonstrated that a division of psalm material cannot be based on such functional indicators or a sense of prestige given to a specific collection of psalms, it will be argued that the Maccabean revolt led to a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incidentally created a watershed between most psalms composed before and after this gradual process. Such markers are visible in the style of the psalms and their functional markers but most of all in a marked shift of perspective from a more general aim to influence the whole people of Israel common to earlier psalms to the consistent use of group perspectives in later works. This shift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alm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many earlier psalms to new settings, which further contributed to a later perceivable boundary between the earlier and later psalm material. By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instigated by radical societal changes this study offers fresh alternativ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developments that led to the eventual canonization of a book of psalms. 相似文献
50.
本工作以太原永祚寺无梁殿为例,研究中国特有的建筑遗产类型——明代砖砌无梁殿的建筑形制和结构性能。首先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精确测绘,获得其准确的几何尺寸信息。然后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建筑形制进行分析。另外,通过采用无损检测方法获得砖砌体的材料强度,结合精确测绘获得的几何尺寸信息,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模并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该建筑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结论为该类型建筑遗产的加固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