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lluminate the perspectives of women who experienced sexual violence perpetrated in the warscapes of easter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Civilians are targeted for rape, loot and pillage yielding deleterious effects on the social fabric and the sustenance the community provid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11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4 written narratives from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recruited from organizations providing support post-sexual violation. The study departs from a larger ethnographic project investigating the phenomenon of war-rape. Thematic analysis guided the analysi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lenses of structural violence and intersectionality. The women expressed total insecurity and a multitude of losses from bodily integrity, health, loss of family, life course possibilities, livelihoods and a sense of place; a profound dispossession of identity and marginalization. Pregnancies resulting from rape reinforced stigma and burdened the survivor with raising a stigmatized child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Perpetrators of rape were mostly identified as Interhamwe (Rwandan Hutus rebels) who entered Congo after the Rwandan genocide in 1994. Their goal, according to the women, was to spread HIV and impregnate Congolese women, thereby destroying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he women survivors of war-rape described experiences of profound loss in this conflict which has global, ethnic and gendered dimensions. Congo's conflict thus requires critical reflection on how local wars and subsequent human suffering are situated in a matrix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enabled by transnational actors and embedded in structural violence.  相似文献   
182.
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89~1994年)、发展阶段(1995~1999年)、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在萌芽阶段江泽民比较关注科技创新、经济等体制创新;在发展阶段江泽民对创新的认识、论述向广度、深度发展,强调自主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对创新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成熟阶段江泽民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对创新理论阐述更全面更深入,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及创新思想体系完全成熟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成熟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新发展的体现,并引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3.
刘会军 《史学集刊》2007,2(4):27-32
由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作用不是领导的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4.
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保持与体现。发展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意见》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新社会阶层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5.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战略、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与人才来源等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解决的。不仅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化还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发展速度,为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86.
张永 《安徽史学》2008,28(4):47-56
二次革命期间,进步党处于北洋派和国民党竞相争取的有利地位,获得了上台组阁的机会,经过许多曲折,终于成立以熊希龄、梁启超为核心的新政府,立完派第一次掌握了部分中央政权。新内阁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大政方针,但也副署了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的命令导致国会解散。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袁世凯利用承德盗卖文物案胁迫熊希龄副署,本文经过考证认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熊、梁等进步党内阁派早已存在开明专制思想,而且对民初议会政治实践不满,他们希望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走开明专制的道路。但是在国会解散后不久,失去支持的熊梁内阁也在北洋派的压力下黯然倒台,标志着这种依附性的开明专制道路完全破产。  相似文献   
187.
祁正贤 《攀登》2007,26(3):149-151
新世纪新阶段,党校报刊工作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正确把握党校报刊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充分认识党校报刊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探索进一步搞好党校报刊工作的思路与途径,对于党校报刊在现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以及实现党校报刊自身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8.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 ,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在执政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都有新的发展。在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 ,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9.
张秋实 《安徽史学》2003,(5):99-103
作为国共合作的首倡者马林,为什么在中共三大以后国共合作从现实层面即将全面启动之时却失宠于莫斯科而被召回?其原因是,马林在对张作霖的评价和中东铁路权益的归属问题上.与苏俄领导人产生了意见分歧;中共三大以后,马林在推动孙中山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全面实施国共合作战略方面,力不从心,收效甚微;而中共党内一直存在着反对马林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0.
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具有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划时代意义。邓小平对此作出的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主要有 :在历史转折关头 ,提出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 ,奠定了起草《历史决议》的基础 ;主持起草《历史决议》 ,“博采众议”又“力排众议” ,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对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科学的论断和分析方法 ,为当代人研究当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