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夏商周文明发祥的中原地区,诸多龙山城址已具早期城市性质,并形成了以城址为中心、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和对抗性特点的扇形聚落群布局结构.其中聚落群同盟组织的存在可能是扇形聚落群成立的社会基础,而导致扇形聚落群及其同盟组织发生的原因则应是中原地区居民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122.
关于沈阳何时开始建城的问题,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始于辽东郡候城县的建立。但对于候城的建置年代,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在汉代,有的认为是在战国时。木文以历史文献记载和新近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候城建置不始于西汉王朝,而始于战国时的燕园。  相似文献   
123.
山东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信息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山前平原西部9处史前文化遗址动植物遗存的综合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史前环境信息。作者还根据史前遗址的分布复原了史前海岸线与鲁西地貌;介绍了对胶东半岛贝丘软体动物的研究状况;并对上述史前环境信息与文化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4.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es of bone collagen, and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es of the bone's structural carbonate, were performed on 120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33 vertebrate species, including a single human bone find,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settlement at Pestenacker, Bavaria, Germany. We were thus capable of reconstructing a rather complex food web and could also address particular issues, such as whether humans influenced the diet of their domestic animals as opposed to their wild relatives, or whether humans perhaps had to compete over food with their domesticates. A rather unexpected result was that freshwater fish, which could be captured in the nearby river Lech, a major tributary of the Danube, contributed to the human diet only occasionally. As for mammals, it was also possible to recognise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 for birds and aquatic vertebrates, applying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to both bone collagen and structural carbonate. In the case of fish, δ18O values at least revealed a physiological regularity in terms of temperature preference, besides diet. Conceivably, variability of δ18O in surface water as reflected, for example, by species that avoided human settlements, may help to characterise past ecosystems and to define site catchment exploited by Neolithic man in the course of food acquisition.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5.
铅钡硅酸盐是中国古代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典型成分类型。本文首先明确了铅钡硅酸盐制品包含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以及硅酸铜钡颜料四大类,并重点讨论前三者,强调不宜用“铅钡玻璃”指代铅钡硅酸盐制品。其后,文章整体梳理了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的出土范围和存续时间。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了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的关系问题,提出铅钡釉陶和铅钡釉砂都不是铅钡玻璃的先驱,三者在战国早期的出现更像是铅钡这种全新助熔剂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6.
苏秉琦在1992年9月以后,对燕山南北地区文明发展较早而衰败亦较早的原因、传说的五帝时代事迹的地域与中原地区的古国、对"五胡乱华"的历史意义等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结合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分析的国家起源的三种模式的思考,于1993年11月形成了中国国家发展模式的三种类型(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北方草原续生型)的认识,于1994年1月写成《国家起源与民族文化传统(提纲)》一文,标志着苏秉琦学术体系的形成。其中,红山文化后期进入古国阶段、是否确认良渚文化已进入方国这两个问题尚待研究证实。苏秉琦学术体系的形成,以及围绕这些学术弘论的产生而展开的各种探索与研究过程本身,是1986年以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所取得的最重大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7.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旧石器晚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6年在连云港将军崖旧石器晚期遗址的发掘,主要收获包括人类石铺生活面1处和可能属于灶坑的遗迹2处,以及1500余件石制品。工具类型以刮削器为主,以小型为主,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各占一定比例。石器工业早期为华北主工业类型——石片石器工业,晚期以细石器为主。主要文化层的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8.
马德 《东南文化》2008,(1):71-73
本文对敦煌刺绣作品《灵鹫山说法图》的制作年代根据相关的资料作出判断,指出当在7世纪末的武周圣历年间;同时结合中国刺绣的历史,就敦煌古代刺绣作品研究的价值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9.
小胡村墓地为殷墟晚期"舌"氏家族墓地,为探讨其出土铜器的腐蚀特征,揭示其所蕴含制作技术和相应考古学信息,从而为器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墓地出土12件铜器进行基体锈层结构和制作技术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较纯铜、铜锡和铜锡铅合金,铜铅合金耐腐蚀能力较弱,腐蚀严重;铜器经冷热加工处理易造成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内应力残存,间接加速铜器腐蚀;12件铜器材质:纯铜2件、铜铅合金4件、铜锡合金3件和铜锡铅合金3件;仅2件兵器(刀M28:1、戈M38:1)经有意铸后热锻和冷加工,其余皆直接铸造成型。M21墓4件铜器皆为铜铅合金明器,小胡村墓地作为殷墟周边商文化系统,趋同商文化中心区,亦呈现部分中小贵族随葬铜器明器化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器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0.
The area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Yenise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ntrations of Paleolithic sites in Northern Asia. More than 200 localities, belonging to various stages of the Paleolithic, are now known.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Late Paleolithic is represented by Malaya Syiya, which is dated to approximately 34,000–33,000 B.P. The middle phase of the Late Paleolithic is marked by the blade industries of Early Sartan age (24,000–18,000 B.P.), as at Shlenka, Tarachikha, Ui I, and elsewhere. At 18,000–16,000 B.P., these were replaced by the Final Paleolithic Afontova and Kokorevo cultures, although some of the earlier blade industries continued into this period (Golubaya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