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和香港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理论刊物,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诠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示,担负起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重任。《群众》周刊为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采取了灵活多样、贴近实际的传播方法,如借助纪念活动刊发纪念文章、理论推介与理论交锋并举、通过刊载广告推介进步书刊、通过开辟读者信箱解疑释惑。《群众》周刊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范围、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有效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塑造了中共领袖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一直设法迫使中国在事实上承认东北的傀儡政权,国民政府对此拒绝让步。《塘沽协定》的缔结,使伪满洲国和华北之间出现了所谓的缓冲区,国民政府极力淡化这一协定的政治性。山海关内外的通车、通邮谈判过程中,中日双方围绕伪满洲国的承认问题,出现了尖锐对立,日方并未达到目的。1935年以后,日本还是不断提出承认伪满的议题。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又做出了让步,冻结东北问题:虽然不承认伪满,但也不谈收复东北,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开罗宣言》的发表。  相似文献   
13.
关税会议期间北方的民众动员是国民党民众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明确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并以此为号召,一方面发表宣言通电派出外交代表团进行宣传鼓动,另一方面进行党团运作,领导民众团体发起集会游行,取得了很好的动员效果。由此,国民党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北方尤其是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  相似文献   
14.
吴景平 《史学月刊》2005,(1):69-76,82
1948年的金圆券政策及其推行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包含着复杂的关系,其掠夺性、不合理性的显现有一个过程,上海金融业对金圆券政策态度从遵行、异议、批评到反对也有转变的过程。以往对金圆券政策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国民党政权及其国家行局为主体,以其相关决策及实施为主线,其研究比较简略和狭窄;其实,选择上海私营金融业为考察主体,以当时私营行庄公司如何应对实施金圆券政策的各主要方面为研究主线,着重从私营金融业的基本态度、金银与外汇资产、利率、资本升值和现金增资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深化对金圆券问题本身以及对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金融业与国民党政权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国民革命时期,安徽政象复杂,许多史实扑朔迷离,不易厘清。现存史著在重构此段历史时,存在不少史实上的错误,亟待纠正。  相似文献   
16.
金志焕  KIM Ji Hwan 《安徽史学》2007,1(2):78-83,100
本文主要探讨抗战胜利后在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代表国民政府)之管制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代表国营纱厂)和上海及苏浙皖区棉纺织工业组成的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代表民营纱厂)实行棉纱布抛售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纺织资本家对该政策的态度及其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的建立与蒋张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正秋 《史学月刊》2000,17(3):63-66
19291931年,蒋张在东北地区建立国民党组织问题上的争斗,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双方的争斗是在统一与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集团和地方集团在政治权力上的分配与争夺。其影响是相互的和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沛  迟晓静 《安徽史学》2006,7(1):107-115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全国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其"党国"体制."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力管理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纷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顽症.  相似文献   
19.
鲍罗廷与国民政府迁移中的政治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成贵 《史学月刊》2005,1(8):54-6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发生的国民政府迁移问题及其解决,是国民革命由盛及衰的重要转折。鲍罗廷为代表,以国民党左派、国民党中的反蒋派和共产党人为一方,与蒋介石为另一方展开角力。从搁置迁都之议,到党政中枢迁移武汉,在不同的阶段中,鲍罗廷整合各路资源,提出关键性的建议,为迁都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迁都之争的胜利不能巩固,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并与鲍罗廷的战略、策略相关。  相似文献   
20.
齐春风 《安徽史学》2007,7(6):85-89
抗战时期,驻扎在各地的国民党军队广泛地参与了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走私活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国民政府有意让军队以经商来解决经济困难、军队内部军系复杂、军人拥有武力以及腐败盛行等原因,使国民党当局难以制止军队卷入走私大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