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s one important type of bronze swords, the amount of Wu- Yue style daggers was quite dominant. Further studi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s of their origins and roles of daggers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words. By typological comparison to other set of data, it is very clear that Wu- Yue daggers influentially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aggers in Lingnan region, indicating a wid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regions.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对侨乡华商企业的因应策略特别是员工管理模式进行系统考察,力图从文化调适与管理适应的角度解释海外华商管理的独特模式、成因与演变趋势。内部化服务是外部社会化与市场化缺失的一种替代,集中统一的强化约束与技能培训,则是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提高管理绩效和降低成本的手段。海外华商适应侨乡市场与投资环境,对侨乡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中方员工通常采取内部化服务与集中管理模式,从生产流程到日常生活都实行全方位渗透与强化,形成了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并通过营造大家庭式氛围培育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同时企业的责任与风险也随之增加,随着侨乡市场与投资环境的改善,这种管理模式开始新的调适与变动。 相似文献
103.
罗世平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10-22
内蒙古草原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美术品种类有岩画、动物风格的青铜器、建筑、壁画、石人等多种,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文化风习、审美形态的历史记忆。草原文明从发生到绵延盛大的历史,因随逐水草的游牧方式,文化素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因地缘文化的关系,留存的美术品一方面表现出与中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与欧亚草原的文化形态相呼应。本文试以各时段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遗迹为纲目,参用具体的作品实例,诠释波澜壮阔的草原文明背景下的美术面貌,由一斑而略窥全豹。 相似文献
104.
105.
在《元史》、《造像量度经》中对阿尼哥的评价较高,但现存能明确认定属于阿尼哥制作、具有"阿尼哥风格"的作品却几乎没有。本文通过比较世界各地保存的13世纪中期至14世纪上半叶制作的造像和绘画,考证出其中一些作品具有"阿尼哥风格"。阿尼哥风格是在纽瓦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波罗印度、西藏以及汉地本土的因素,由阿尼哥及其工作团队共同创造而形成,具有独特的波罗风格与"藏式元代"风格相结合的特点。从萨迦寺经大都到夏鲁寺,阿尼哥风格在"尼藏"和"藏汉"之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106.
在晚明黑暗的政治、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双重影响下,由于长期的人性压抑使人向往自由与解脱。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以李贽、汤显祖与公安三袁为代表的重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与晚明个性化书法风格作者的人生经历与生活历程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主观艺术思维,从嘉靖开始,出现了尚个性、尚表现、重情感的个性化书法风格,并形成了拙朴、厚重、古雅、姿媚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7.
认识和掌握不同画家的笔墨风格,是古画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了解和把握画家所在的时代、师承、自身的禀性气质、早、中、晚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等,对古画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吕书宝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3):8-14
贞惠、贞孝两位公主《墓志》铭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汉文化底蕴,自该两墓碑出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对照被涉及汉文典籍,详细解读了两位公主《墓志》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对照在时代上相距不远的其他墓志文本,得出了两位公主《墓志》的文本风格并非唐代通行《墓志》风格,而是更接近当时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乃至日本《墓志》风格的结论。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展示了对这种文化碰撞与交融现象的四点思考:时尚追逐的滞后性;文化轻视现象推动的模仿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对先进文化追慕过程中的身份迷失;文化渗透压对政治经济交流的巨大影响等。并认为,这是中日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出现的一种奇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9.
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修建了大批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选材、风格等都与以往的建筑有所不同。通过《满洲建筑杂志》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初期的建筑在建筑样式、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