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30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并试掘了河南灵宝市晓坞遗址,清理出两座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两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人二次葬。其中M1内残存79具个体,M2残存17具个体。三门峡地区很少发现仰韶文化的二次葬墓,晓坞遗址墓葬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二次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2.
163.
164.
通过对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2015、2016年出土动物骨骼遗存做了比较详细的鉴定、测量、统计和分析,可以肯定为家畜的仅有猪和狗。从出土动物骨骼的NISP、MNI统计来看,家猪的比重均占绝对优势,NISP占比达93.78%,MNI占比为86.49%;家猪上、下第三臼齿的长度、宽度较小,均处于家猪第三臼齿的长、宽参数范围内;从猪的年龄结构来看,以月龄10~20个月为主,也与一般农耕聚落家猪的宰杀年龄结构相符。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可以推断高山古城先民饲养家猪的技术比较成熟且稳定,饲养家猪也是先民肉食资源最主要的获取途径。而狗所占的比重不高,占NISP、MNI的比重分别为3.76%和5.41%,可能多用做狩猎伴侣或其他。结果表明宝墩文化时期的高山古城先民以饲养家猪作为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途径,当时的家畜饲养技术比较成熟稳定,而稻-粟混作的农业体系无疑为家畜的饲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5.
郭萍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4):18-22
本文试对近年来就大遗址保护管理层级、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经费以及其他大遗址管理相关主题展开讨论的学术会议、科研课题及论文进行梳理,以期管窥大遗址保护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现状,为更深入、系统地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6.
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对以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一支考古学遗存,进行辨析与研究,认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所处文明发展阶段,应该从宝墩文化中单列出来,并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原则,建议将这类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地区、距今4000~3700年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童凫村文化".相信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167.
胶东半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目前,对于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考察白石文化的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可以推定白石文化是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8.
169.
长期以来,由于材料的局限,人们对冀中南地区仰韶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是较为模糊的。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将这一时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暂且归属于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1],以当时可见的材料,最大限度并具高度概括性地描述了冀中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随着资料的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