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textualizes, explores, and compares a selection of writings on 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modern State authored throughout the 1880s by two major representatives of post-Risorgimento Italian liberalism – Silvio Spaventa (1822–1893) and Marco Minghetti (1818–1886). 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unveils two alternative paths for taming factionalism and securing political freedom in moder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s: the strategy of monism pursued by Spaventa, revolving around the primacy of the State and its unity; and the strategy of pluralism championed by Minghetti, praising self-government and the multiple associations that enliven civil society. It connects these strategies to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authors – the importance of Hegel’s ideas for Spaventa; the implications of Tocqueville’s anti-Hegelianism for Minghetti – and maps them onto their visions of party government. In doing so, it retrieves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Italian debates on parties that has received scarce consideration among Anglophone scholars. It also helps to plural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Italian liberalism(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Risorgimento. Finally, it draws the attention of Anglo-American political theorists and historians to Minghetti’s seminal book I partiti politici e l’ingerenza loro nella giustizia e nell’amministrazione (1881), which offered the first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efense of parties, and their difference from fa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Italian political thought.  相似文献   
342.
当涂东晋墓的发掘,除出土了东晋墓中常见的青瓷器外,最大收获是发现了4片玻璃碗残片,经检测定性分析,它与当时国产玻璃成分不同,与湖北鄂城西晋墓出土的玻璃碗成分相似,同为舶来品萨珊玻璃器。它的发现为六朝时期中国南方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贸易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43.
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再考——灵岩古城与苏州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城是否为春秋晚期吴大城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2000年对灵岩古城及其邻近地区同时代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佐证。结合过去文献资料及对苏州城考古材料的综合分析,再一次论述了春秋吴大城应为灵岩古城,而苏州城始建于汉代。  相似文献   
344.
从青铜凤纹尊的纹饰可以见到吴国青铜器所具有的层次感、立体感、对称感、节奏感和统一感。  相似文献   
345.
春秋时期青铜器表面装饰技术发展迅速,装饰方法多样,纹样繁复,纹饰中多有填彩现象以凸显其表面图案的装饰性,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科技分析较少——相关研究多围绕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展开,尤其是白色填彩的分析仍处于空白。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本研究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表面纹饰阴线中的白色填充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某种黏土矿物混合而成。该研究为东周时期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填彩工艺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46.
为探索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色彩的保护,把魏晋墓18座已发掘墓葬中现阶段能参观的4座砖壁画墓划分为未开发组、研究性半开放组和完全性开放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砖壁画色彩褪变的主要原因是游客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水汽及人体产生的未知名气体等因素的影响,且水汽是最大的媒体介质。从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砖壁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47.
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周卫荣  董亚巍  万全文  王昌燧 《江汉考古》2006,(2):80-85,61,F0002,F0003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曾侯乙尊盘和淅川下寺铜禁是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近年来,我们对相关实物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在被认为是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部件上都有明确的范缝和其它范铸工艺的特征。因此,无论是曾侯乙尊盘还是淅川下寺铜禁都不可能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青铜时代,我国广大地区普遍采用范铸工艺,商代中期之前,主要是整体铸造,商代中期至西周,主要还是整体铸造,但开始了分铸插接工艺;春秋以后则主要采用分铸和焊接工艺;既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也没有失蜡法工艺产生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348.
2001年4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东关发掘晋墓一座。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有画像3幅,出土器物有各式陶俑、陶磨、猪圈、井等。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具有中原地区西晋晚期的基本特征。它为豫西南地区晋墓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49.
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的质朴之美,它们上承原始彩陶装饰性特点,下开后来中国画表现性先河,它们是艺术普遍性的早期载体,不但糅合了多种上古艺术形式于一体而呈现新的绘画形态,并且走向一定的自由表现和独特意义的传达而具意象之美,其中展现的对本原生命意识的诠释和自然宇宙精神的追寻具有一种不因时代和地域差异而产生隔膜的艺术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350.
本研究利用能量色散型XRF、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等多种无损分析技术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7颗蜻蜓眼玻璃珠进行了科学研究。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物相结构、内部物理结构、表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产地来源和器物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蜻蜓眼玻璃珠来自于楚地,是当时社会稀有而珍贵的奢侈品,是鲁国与楚地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