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7篇
  46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21.
本文从邦国与王畿、国家疆域与结构、四土概念、治国与治边等方面,对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和疆域、四土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进程,虽然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已具备了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进入了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但这时的“国”是指众多诸侯分封之地域城邑;早期国家呈现出以王畿为中心的多元盟邦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氏族部落联盟社会政治分散的状况,所谓“多元”就是指王畿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在强弱不等的态势下处于“并列”的状态;先秦国家主要是由王畿与四土两部分构成,王室对其分别实行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概念。  相似文献   
322.
试论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珍 《史学月刊》2002,(2):44-50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史学中民族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正统观念的变化与史书求实风气的影响,宋代民族史观在理论形式与史学实践中都表现出相当多的积极因素;但同时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也出现了更为理论化的形态。辽、夏、金作为以武力建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吸纳汉族文化的同时,本民族文化也取得长足进展,与此相应,其民族史观也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23.
刘祁《归潜志》作于金亡之后,这是一部记述金代人物事迹的著作,其史论着眼于文治的视角,反思了金代兴亡的原因.探讨了士风与国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归潜志》史论也反映了作者对新皇朝文治的希翼,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24.
河南浙川沉船青瓷绝大部分为金代内乡窑产品。其造型规整、釉色晶亮、工艺精湛,使我们对金代内乡窑的青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25.
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周卫荣  董亚巍  万全文  王昌燧 《江汉考古》2006,(2):80-85,61,F0002,F0003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曾侯乙尊盘和淅川下寺铜禁是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近年来,我们对相关实物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在被认为是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部件上都有明确的范缝和其它范铸工艺的特征。因此,无论是曾侯乙尊盘还是淅川下寺铜禁都不可能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青铜时代,我国广大地区普遍采用范铸工艺,商代中期之前,主要是整体铸造,商代中期至西周,主要还是整体铸造,但开始了分铸插接工艺;春秋以后则主要采用分铸和焊接工艺;既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也没有失蜡法工艺产生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326.
论魏晋至宋律学的兴衰及其社会政治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炜 《史学月刊》2006,3(5):36-44
中国古代作为官办法律教育机构的律学,存在于魏晋至宋。律学之废,并不是北方民族入主的结果。律学的兴衰,与科举制中明法科的变化以及政府对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变化关系密切。律学从创建到消亡的过程,历经了士大夫“经律双修”的瓦解和重建,也伴随着政府对普通文官法律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从唐代的提倡、鼓励政策到宋朝制度上的要求,再到明清成为法律上的规定。独立律学的消亡,并不是“士大夫始鲜知律”的原因,而是在重经义、重儒学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求普通文官具备法律基本素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7.
西汉对南越战事中因“暑湿”导致“士卒大疫”的历史记录,或许应当看作对“瘴气”危害的早期记忆。而《淮南子·地形》所谓“障气”,可能就是“瘴气”。东汉至于晋时对南方的开发,留下了更多有关“瘴气”的文字遗存。当时人对于“瘴气之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季节性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总结和分析相关文化信息,对于理解汉晋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然是有益的。一些学者在对“瘴气”的研究中使用了文化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病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和解释,或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28.
当涂东晋墓的发掘,除出土了东晋墓中常见的青瓷器外,最大收获是发现了4片玻璃碗残片,经检测定性分析,它与当时国产玻璃成分不同,与湖北鄂城西晋墓出土的玻璃碗成分相似,同为舶来品萨珊玻璃器。它的发现为六朝时期中国南方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贸易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29.
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再考——灵岩古城与苏州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城是否为春秋晚期吴大城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2000年对灵岩古城及其邻近地区同时代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佐证。结合过去文献资料及对苏州城考古材料的综合分析,再一次论述了春秋吴大城应为灵岩古城,而苏州城始建于汉代。  相似文献   
330.
2001年4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阳市东关发掘晋墓一座。该墓为砖石混合结构,有画像3幅,出土器物有各式陶俑、陶磨、猪圈、井等。墓葬形制及出土物具有中原地区西晋晚期的基本特征。它为豫西南地区晋墓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