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吴仰湘 《安徽史学》2006,3(5):75-80
蒋百里很早就把日本视作中国国防的首要敌人,预料日本会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拟出持久抵抗、攻守结合的国防战略,并从军事布置、物质准备、工业布局和实施国家总动员等方面,积极筹划抵御日本侵略的国防建设.他的"机动作战"论和组建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开展运动战抗击日军的建议,为中国抗战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抗战必胜"论,更激励了士心民气,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下一份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其基本线索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形成阶段;第四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认为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关于学习历史重要性的论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 ,又具有现实性 ,同时还极富针对性。他指出了学习历史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提出了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视角 ,这些对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了学习历史所应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近年来江泽民在各种场合讲话中反复倡导与强调的论断之一 ,江泽民关于创新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创新意识的升华。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是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又一场重大改革。在江泽民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 ,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生长点 ,它指出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是面向 2 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5.
武宗死后无子,世宗以"兄终弟及"祖训继皇帝位,世宗生母蒋太后也因此在嘉靖政治史上有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大礼议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圣母身份和世宗孝心的双重作用,使得蒋太后对嘉靖十八年以前的政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今图书集成》的实际编纂者是陈梦雷,而非蒋廷锡,久已为学界所共知。在该书的印刷过程中陈梦雷主持印刷了绝大部分内容,后期主持者蒋廷锡所印刷部分不足全书的4%。蒋廷锡对陈梦雷所印部分进行了审核校改,其校改方式为“挖补钤盖”,这因此成为《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中普遍存在的版本特征。相对于全书的文字总量来说,蒋廷锡所校改文字量极为有限,因此今本《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仍是陈梦雷所编原貌。《古今图书集成》的实际成书数量为64部,相关文献记载中的数字差异正是《古今图书集成》成书过程和蒋廷锡工作步骤的真实反映。印刷《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是刊刻而非铸造,其活字数量以20余万字左右较为合理,清内府铜活字应该只有这一套。  相似文献   
17.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是中国古代楚辞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书重视知人论世,考辨屈原生平事迹甚详,对屈原作品多数作了编年;探讨屈辞意旨,考论屈辞作时,多发掘作品内证,联系创作背景,权时势以论其书,以史证诗,作知人论世之辨,持论稳健,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未雨绸缪,防范在先,注重增强全党的执政风险意识;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夯实抵御执政风险的物质基础;深化改革,加强调控,重点解决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妥善处理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练好内功,强身固本,抓好执政党建设这个关键。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我党成功抵御执政风险的宝贵经验,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运用,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把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volving connot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superstition” up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uperstition studies,” in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secularization experienced by early modern Chinese thought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science. In traditional texts, the Chinese term mixin (迷信, literally “delusional beliefs”), modernly translated as“superstition,” carries diverse and variable meanings: aside from referring to the proper or improper content of ideas and beliefs, mixin also has political connotations, broadly referring to beliefs or behaviors differing from the official rituals. On an ideological level,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ixin refers to a category of thought opposed to Confucian concepts such as the cosmology of Heaven, Earth, and Man, or the idea that “for a man to sacrifice to a spirit 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him is flatte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the idea of “superstition” as opposed to “science” was introduced via Japan,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s of mixin evaporated, and it merged with other neologisms.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early Republic, the parameters of “superstition” were expanded to encompass anything at odds with “reason.” This was also a reflection of China’s shift from the “Classical Age” to the “Age of Science,” as Confucian concepts and scientific ideas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riteria for judging “superstition.” As of the present, a consensus has yet to be reached on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This paper shall seek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s of mixin or “supersti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the changing times, which may aid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facets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20.
《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记录了一起生员联合控官案,属于民告官的案件,该案完整展示了地方恶吏倚仗自己的权势,操弄法律条文,屡屡滥用法律解释权与执行权,并寻求官官相护,欲置控告他的生员们于被动局面的过程。清代虽然号称立法严整,但在某些地区,法律明显地被州县官员任意打扮成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以生员为主体的民间力量既然祭起告官的旗帜,却也展示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抗争亦显得有理有节,抗争的过程既是州县官吏罪恶昭彰的过程,也成为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一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