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5篇
  74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61.
《夷坚志》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洪迈所编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它虽以"鸠异崇怪"为主旨,却全面展现了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以前宋代社会的世俗百态。其间保存了大量的医药史料和医疗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民众独特、复杂的医疗观念,体现了宋代医学的发展、医职群体的壮大以及民间行医队伍的庞杂,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民众的卫生习惯与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662.
李钰 《南方文物》2014,(2):116-120
匜是先秦礼器中的水器。元代开始,瓷匜大量出现,涉及景德镇窑、龙泉窑和钧窑等著名窑口。本文以墓葬、窖藏和窑址等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对元代瓷匜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源于元代同形金银器,性质应为酒器,同时兼具祭器之用。  相似文献   
663.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records and prev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and outside China, the author makes a deeper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Kantu. As an ancient Tibeto-Burmese speaking group, Kantu was likely to have developed from the Qiongdu (Kontu) of Xinan yi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12th–13th centuries, the Kantu group resided in an extensive area expanding from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present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of China to Burma. In the late 13th century, the Yuan troops occupied the area of Kantu.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no more record about Kantu in Chinese annals, and they were likely merged into the groups of “Luoluo” (Lolo). In Burma, most of the Kantu people had been merged into the local peoples, with only a few remaining in remote mountain forests of northern Burma and still keeping their own name and customs. Thus, these people are just the living sources for our studies on ancient Kantu.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Minzu yanjiu (Ethno National Studies), 2004: 1  相似文献   
664.
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其休假制既有沿袭前代,又有本民族特色。本文仅粗略考证一下元朝官吏丁忧守制、官员的休假、元朝官吏请假制、以及节日放假等。这些制度在前代既有迹可循,又有自身特色,体现了元王朝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665.
《松雪斋集》是赵孟頫宦游经历、诗文词赋、书画题跋等文艺作品的汇集,反映着赵孟頫个人诗文的风格特色、书画的艺术传统和历史价值;同时,因为其中凝结着元代诸多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的声音,因此又成为展示元代文人生态图景的一个窗口。本文拟从《松雪斋集》成书这一动态过程切入,分析赵孟頫文学创作展开的时代背景,考察参与和推动其创作的社会动因,借以认识赵孟頫文化形象树立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文化传播机制下《松雪斋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66.
民国初年,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南方画家客居北京,给因循守旧的北京画界带来一股新风。其中姚华和陈师曾并称"姚陈",被公认为北京画坛领袖。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影响,密切配合,并肩奋斗,在绘画创作、艺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为中国画的复兴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堪称民初北京画坛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667.
《元张雨、杨维桢、文信诗文》卷及相关问题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卷三位作者,张雨、杨维桢诗、书皆名显于当时,文信则鲜为人知。本文评述了张雨的诗和书法在不同阶段所受到的不同影响;分析了杨维桢的思想、性格、经历与其诗文书法之风格特点的关系;考察了文信的生平及作品。此外,还对前人涉及此卷及其作者的一些问题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668.
清代史家深受东林、复社门户成见的影响,在南明史著述中塑造了一批"奸臣"的负面形象。田仰虽有坚持抗清的事迹,但因与马士英关系密切,也被党社人士和后世学者视为奸臣。钱海岳《南明史》沿袭了传统观点,将田仰列入《奸臣传》。部分后世南明史著述为贬斥和丑化"奸臣",存在着不少歪曲史实之处。这些著述对田仰的抗清活动着墨甚少,并杜撰出他的若干负面事迹,使其形象遭到了彻底的奸邪化。  相似文献   
669.
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部署依据不同的区域划分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分路"特征,即从元末三路分防的萌芽,到明中叶的全面成型,再到清代四路甚至五路的发展。关于广东海防分路的时间,本文认为早在元末已经出现,当时中路的虎头门、南头澳等地均是重要的海防要塞,明初的广东海防从无备到有备,实际上借鉴了元末的海防实践,而对于肇庆府在明清两代并不归属中路海防区域,本文也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元末到清末,广东海防分路的漫长发展演变不仅是海防部署工作的细化,更体现了明清两代区域海防工作责任的日益繁重。  相似文献   
670.
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潘耒兄弟二人一生致力于明史的撰述工作。柽章撰《国史考异》、《明史记》,考证精审;《今乐府》为史诗性著作,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潘耒应诏入明史馆,参与《明史》纂修,提出多项修史建议,堪为后世典范。二人毕生致力于明史研究的学术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