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3篇
  7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和巴东县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任家坪遗址先后进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这里报道了这两次发掘发现的商周遗存和明清墓葬。  相似文献   
32.
本文在占有详实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法,分析了五代至元时期与西安城(新城)督建者韩建有关的两个问题,探讨了此时期西安城的城垣范围及其建制特点,并揭示出西安城城墙、城门和城角的具体特征,从而全面地揭示了五代至元西安城垣的面貌。  相似文献   
33.
李燕 《东南文化》2005,(5):76-79
苏州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以传统方式的文物保存上升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34.
在清末法制改革中,袁世凯是积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上书请求变革法律,积极推荐修法人才,并参与新法内容的讨论;他极力主张多渠道地造就和选用法律人才;他利用直隶总督的地位和权力,将法制改革的许多措施在直隶施行,对推动当时中国封建法制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新安志》续修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南宋罗愿《新安志》纂成之后,宋元明时期不断续修和补充,有史记载的就有近十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在我国方志的纂修历史上有典型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徽州府志》、《新安志补》等传世外,其它续修之作佚失,续修情况不明,相关记载屡有舛误,也就有了钩沉补阙的必要。这对深入研究《新安志》、徽州文化及方志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明末以来,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为了缓和这种情况,地方士绅编纂各种劝善书以教化民众,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秩序,维持社会的稳定,在善书的形成、发展和流传过程中,明代后期的江南士绅袁黄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善举运动的倡导者,袁黄的思想不仅对有清一代善书的编纂、流传发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明末以后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起到了思想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王阳明在黔创作的《瘗旅文》等多篇散文,是明代散文的精品,他的散文有其独具的特点;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也应是文学家,这在明清以来就有定论。  相似文献   
38.
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培贵 《史学月刊》2006,(12):24-31
明中叶后,各省直的科考规模在四五千人至数万人之间,平均录取率估计在10%上下。乡试录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间定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又低于此。会试录取率,自洪武至万历中平均为8.6%;其中,洪武至永乐二年平均为21.7%,永乐四年至万历中期平均为8.4%。殿试规模和录取数在理论上皆等于同科会试录取数。永乐二年后,明廷共在51科14938名二、三甲进士中考选了1277名庶吉士,平均录取率为8.55%。上述录取率,都是在朝廷调控下形成的,并非完全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之所以进行调控,又是由官缺的有限性和科举取士用途的单一性矛盾造成的。  相似文献   
39.
从考古新材料看章氏与哥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发现的考古材料,重新梳理相关文献后认定:杭州老虎洞瓷窑址是传世哥窑瓷器的生产窑场,其生产时间相当于元代晚期。主持生产哥窑瓷器者正是明代文献记述的章氏。  相似文献   
40.
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 《史学月刊》2006,(9):42-49
宋教仁遇刺是民初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以往的著述中,袁世凯阴谋策划刺宋的说法几成定论。但此说存在不少疑点,从宏观政治形势上看,袁世凯未必愿意刺杀宋教仁;根据具体证据,刺宋是会党头目应夔丞主动提出并策划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动,袁世凯、赵秉钧是否知情只能存疑。参与推翻清朝的各派势力在民初成为分享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彼此虽有矛盾,但并不会轻率冒险决裂,惟独会党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被排斥于权力格局之外,心怀不满并积极寻找出路,其行为方式又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成为民初社会中的破坏性因素。会党力量有限,常常依附于其他势力,这样其暴力活动在各势力间起到了激化矛盾的作用,最终加速了合作局面的瓦解和大规模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