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8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8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832.
20世纪30年代的甘肃乡村社会,战乱与贫困相依相存。抗战时期繁苛的兵役田赋不断压榨着民众的生存资本。乡镇保长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最基层,在征粮纳赋中首当其冲,民众与乡镇保长的关系势难缓冲,呈讼案件迭出不穷。甘肃省、县政府在迫切需要乡镇保长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境下,亦不得不对拥有地方人脉资源的乡镇保长多加拉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保甲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乡村社会既有的权力平衡,国家行政体系与乡村势力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碰撞与交融。传统的乡村权力结构发生变异,乡村士绅阶层出现分流,一部分退出乡村社会的权力体系,一部分不得不与地方豪绅沆瀣一气,更有一部分地痞流氓乘隙而入,充当了国家权力与地方势力相互融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833.
中古乐府诗中的城市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4):96-105
本文通过对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中,城市意象的构成包括城市景观意象内容和城市文化意象两部分。长安、洛阳以及其它城市的城市意象均以历史时期、主要是西汉时的城市景观为蓝本,中古乐府诗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和表现方式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34.
宁寿宫花园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手法而闻名遐迩。本文从石材的选择、掇山的布局、堆造艺术以及因地制宜的置石立峰等方面加以探讨,同时指出掇山置石与园中的建筑、花木构成相得益彰的组合关系,从而营造出具有宫廷特色的皇家园林。 相似文献
835.
中国革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在创建时期党内的几场争论中大都有所反映.然而从这些争论的结果来看,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党显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认识.这使得中共对于理论准备不足情况下,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以及在非无产阶级群体中,如何建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两大与生俱来问题的解决大大地延误了. 相似文献
836.
包世臣是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他的经世思想形成早.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其标志是1801年他<说储>上下二篇的成书.这至少要早于龚自珍和魏源的经世思想的形成20年左右.第二,是他的经世思想具有代表性.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这两个特征也正是嘉道时期学风转变的显著标志.第三,是他的经世思想影响较大.包世臣的经世思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发生影响:一是入幕;二是交友;三是著述.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学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继承了"清初诸老"的"实用之学".所谓"启下",是开启了嘉道时期的"经世之学". 相似文献
837.
刘墉是清代中期一个名的清官,又是一个典型的官僚知识分子。而长期以来,由于资料所限研究阙如。刘墉对乾隆朝字狱政策的推波助澜,以及政治上的无所作为,都主要是时代和历史造成的。 相似文献
838.
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对解放精神生产力 ,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变革文化制度 ,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变革 ;对转换文化结构 ,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 ,这些文化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839.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0.
Potsherds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are usually found barren of palynomorphs. Recently half burnt potsherds from an excavation site dated to 3320 ± 400 years BP to 2080 ± 80 years BP in Gangetic West Bengal, India yielded some palynotaxa. That palynomorphs can remain preserved in half burnt potsherds was experimentally proved with pots made from mud mixed with known pollen grains and burning for variable duration. Pots burnt for shorter duration showed recovery, while prolonged firing showed poor/no recovery.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e use of pollen grains from under-fired ancient potsherds as a reliable tool in deciphering vegetation, climate,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parameters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