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2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图\",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Ten geological samples (five from each source—Romanian amber and Baltic amber) in duplicate for five different media (air, water, saline, acid and basic) were subjected to thermal alteration at 80 ± 2°C for 12 weeks, in the dark. The samples were analy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accelerated alteration experiment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both in transmittance and reflectance mode, and the acquired spectra were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by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ainl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are useful in giving a better picture of how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rchaeological amber artefacts. 相似文献
105.
James Symo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3,19(1):33-4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archaeologists have explored the recent past, in an effort to inform and contribute to contemporary debates about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It is argued that the archaeology of the mundane and everyday can contribute to contemporary culture by creat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developing social cohesion. Emphasis is placed upon the archaeology of the recent urban past and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from New York, Sydney and Cape Tow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of the materiality of urban social life offers a powerful research tool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that archaeologists and heritage interpreters should make greater use of this form of eviden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early 21st‐century urban regeneration schemes in the UK. 相似文献
106.
107.
本文主要论述了夏朝至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城的形成与发展,说明中国古代城的形态规模与分布位置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城的形态受地理环境影响较明显,城的规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城的行政等级有关,而城的分布位置主要是与国家的统治与稳固、城的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文章最后还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探测古代城的形态规模与分布位置方面的应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故宫灵沼轩是一座砌体结构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文物建筑。为有效对其保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振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基于灵沼轩结构现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灵沼轩的基频和主振型;通过对结构施加y向脉动风荷载,研究了重现期为50年时结构的风振特性,评价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安全现状。结果表明:灵沼轩结构基频为f=5.75Hz,在x及y向的主振型以局部振动为主;脉动风压作用下,结构保持稳定振动状态,但顶部位置加速度峰值偏大。另风压作用下,砌体结构部分位置的抗拉强度不足,应在日常维护中予以重视;钢结构部分由于材料强度大,因而不会出现强度破坏。 相似文献
109.
基于B/S模式秦陵考古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获空间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基于B/S模式,采用SSH框架、Java EE平台、PostgreSQL数据库以及ArcGIS Server平台构建秦陵考古信息系统框架,开发实现了具有快速查询浏览秦陵考古文物、遗址的空间地理和属性数据、考古成果日常管理与相关表单输出等功能的基于WebGIS的秦陵考古GIS系统。为秦陵考古研究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其系统设计与实现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 ,对日本学者大庭的秦汉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思考 :一、对地上地下材料的高度重视 ,体现在对简牍的出土地、次序的排列等进行深入研究 ,并注重实地考察 ,把握传世文献的内在规律。二、注重实证 ,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在含义 ,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强调对象的时代性 ,使研究更为立体。注重历史实态的考据 ,并且注重对文本本身的探究。三、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注重问题意识 ,重视历史的内在规律探究 ,对史料的整理自觉地运用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