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10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严复的法制起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政 《史学月刊》2004,(11):44-48
严复认为法制起因于人类的忧患意识,起源于民约,社会分工是“民约”变“君令”的重要一环。这些见解系受多种西方理论影响,彻底否定了法制由上帝创造或圣贤创造的观点,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2.
唐代小说《冯燕传》中的冯燕历来受到人士大夫的高度赞扬,认为他是古今少有的侠义之士。但其行为实已背离真正的侠义精神,并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改造,是唐代侠义精神异化和沦落的产物。本拟就此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揭示中国侠义化精神的真谛和唐代侠义化精神的异化沦落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23.
春秋时期是河洛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里的少数民族以戎、狄为代表,分布在以黄河为中轴线的山地丘陵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恶劣,大多仍处于游牧阶段。其与诸侯国的关系是和、战并存。二之间安和局面的出现既有诸侯国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利用少数民族为其争霸服务,也有少数民族依附于某一强大诸侯国以求得庇护的因素。其衰亡既有自身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也有诸侯国统一战争的必然。  相似文献   
24.
本文提出了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对中国古代文明中相关文化的崩溃和消失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第二,在古代文明研究中要注意“中国”概念的形成和使用问题, 对一些基本概念要进行分析,对“中国”观念认同的形成及其所包涵文化的融合和变迁进行了研究; 第三,利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炎黄传说形成过程及其本质作了初步分析,结合疑古派成果,认为将炎黄传说作为史前古史框架使用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5.
发生在清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史中最著名的大祲奇灾。本文通过当时稽查山西省赈务大臣阎敬铭以及山西巡抚曾国荃致丁宝桢的几封信函,为这段历史补充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6.
郑珍为诗,要在学韩,本于叙议,出于学问。兹论分轨所由,多自学韩而出,及其所之,则上下唐宋。以宋人学韩,故郑珍学宋,盖亦学韩一路,得于宋人句法、苏黄驰骋才学及宋诗机趣。韩从杜出,故郑诗学韩,与学杜无悖,多在即事、叙述及诗语祖述。郑诗略近孟诗者,固以遭际相似,而有情感认同,不似孟郊刻厉;似乐天、太白,则以学韩叙议,造语至于敷衍散漫;似李贺,则以郑诗奇气在焉,而用语固有取用;小诗有似王维者,悉写乡居生活、片时风景、一时感受,拟之贴切。  相似文献   
27.
关于民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生宝 《攀登》2006,25(6):130-1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本文分析了民和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民和县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8.
大明衣冠今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兆光 《史学月刊》2005,(10):41-48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列举了孙诒让、王力、王焕镳诸家对"施"字的不同释义后,对与此相关的词"揜、函、胥"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然后批驳了两种错误观点,澄清了一种不确切认识,最后得出"施"释为 "斜行"太笼统,应释为"落在后面"或"落在后面的人".  相似文献   
30.
大禾与后稷     
冯时 《江汉考古》2020,(2):87-90
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