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0篇
  免费   15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80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420篇
  2007年   472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422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article takes a close look at how the United States used the fund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weden as a hegemonic and propaganda tool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t shows that non-aligned Sweden functioned just as much as a node in the international science network set up by the America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did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countries. These funds were awarded mainly to an elite network of prominent Swedish scientists. The article sheds interesting light on the controversies of such funding in Sweden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adds important knowledge about Swedish–American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is Swedish scientific elite co-produced US hegemony in Sweden by actively seeking out American military funding and by making use of it. It also argues that US funding was intended to portray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altruistic patron of science in the world and thus serve American propagandistic purposes as well.  相似文献   
992.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aised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need to consider climate change in coastal management and gain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when it received a joint award of a Nobel Peace Prize in 2007. The raised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surrounding the work of the IPCC was in large part responsible for the focus of the recent Australian national inquiry into coastal man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coast, conducted by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tanding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Arts. In the same year the then Minister of Climate Change, Senator Penny Wong, and the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released a major govern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Risks to Australia's Coast and set up a national Coasts and Climate Change Council to provide advice to the govern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extent to which climate change issu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broader global change debate, have influenced Australian coastal management through its legisl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 In particular,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recent national reports and state government legislative and policy changes and draws conclusions on future directions for Australian coas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993.
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伟  黄秀波 《人文地理》2012,26(1):113-118,106
依据200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相关数据,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对广东省入境游客的年际变化、时间分布、空间集聚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个别地级市外,广东省大部分地级市入境游客到访率年际变化稳定,年际集中指数较小,时间分布均匀;(2)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地区差异,呈明显的集中型格局,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且有进一步向其集中的态势;(3)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市域差异,呈现从以广州、深圳为双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双核辐射式结构"到以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以及惠州为多中心,向四周辐散的"中心多核辐射式结构"过度趋势,空间集聚性指数下降,入境游客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均匀,市域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李英 《中原文物》2012,(1):67-71
汉画像石涵盖了汉代政治、经济、民俗、社会生产、思想、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载体。南阳是画像石的重要产区,不仅可以补史书之阙,而且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民俗,直观展示了汉代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档案学价值。同其他画像石产区相比,南阳最早把画像石作为一种石刻档案进行建馆保存,南阳画像石中神话、升天、天文题材的画像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档案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顾颖 《中原文物》2012,(2):63-67
南阳汉画是汉文化的载体,展现了瑰丽奇异的浪漫主义世界。汉画中的神仙世界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反映了汉人浓厚的升仙思想,神灵大都以人兽同体的形象出现;人神杂处的世界是一个怪诞奇异、富于幻想的世界;对世俗生活的描绘透露出汉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南阳汉画艺术与远古图腾、原始歌舞、商周文明、楚文化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96.
中国古代的用鼎制度分为殷、周两大文化系统。殷商文化系统是鼎的组合,呈偶数形式,表现出殷人追求对称美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鼎的组合形式呈奇数,表现了周天子至高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周人的阴阳思想和等级意识。  相似文献   
997.
刘攀峰 《中原文物》2012,(2):54-56,103
同义词连用现象是古汉语复音词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动词又是词汇中较大的一宗,本文就两周时期金文中的动词同义词连用现象做了一些考察,这些对我们正确理解两周时期的铭文内容都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98.
赵冉 《南方文物》2012,(1):87-94
宋元时期墓壁上的题刻文字,称之为榜题和题记。它们是研究当时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字资料,是现今所见到的最原始的宋元民间书写形式。榜题与图像相配,用于解释图像、指示图像内容;题记涉及纪年、地理、家族、历史史实等,富含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堪补史籍之不足。  相似文献   
999.
吕馨 《南方文物》2012,(1):95-99
在众多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金属面具与网络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目前学界关于契丹族金属面具与网络的随葬这种葬俗的起源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六种学说,它们分别是萨满教说,下嫁到萧氏皇家女子专用说,佛教说,金缕玉衣说,树葬说以及东胡说。同时,笔者认为唐代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习俗对契丹葬俗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综上所述,辽代的金属面具与网络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89 ~ 2008年刊载论文的载文量、载文选题、篇密度率、高产作者的分布、论文的地域分布、论文的机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为文物保护领域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量化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