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武琪 《攀登》2006,25(6):136-137
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重视各个民族的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加快全省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题中应有之义。该文从六个方面就青海省回族聚居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魏峻 《南方文物》2008,(1):96-107
粤东地区全新世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同时间的古文化在文化面貌和生计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本文在分析粤东地区汉以前区域气候波动和海平面升降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聚落形态的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01年3~5月,深圳市博物馆、市文管办等单位对黄竹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的遗迹有商时期灰坑1座、墓葬11座,春秋时期的墓葬5座,出土较多陶器、玉石器和少量青铜器等遗物。其中商时期遗存可分为二组,第一组的年代约在早商的偏早阶段或早商时期;第二组的年代约在早晚商之际。  相似文献   
14.
李清源  朱瑞  沈秀丽 《攀登》2008,27(6):110-1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海省出生性别比呈整体性急剧攀升之态势,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成为人口结构性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尽快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趋势,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张红霞 《攀登》2008,27(4):85-90
青海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财政收支差额大,而且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上材料、设备和人工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青海省的财政负担。分析青海财政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高青海省财政支出效率,是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庞香萍 《攀登》2008,27(4):91-94
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的进程,必须高度关注金融生态环境.切实解决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以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王改平 《攀登》2008,27(4):95-98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进程,必须切实解决青海省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桂芳 《攀登》2008,27(4):108-111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体育旅游将进一步受到消费者青睐。青海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自然条件为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青海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逐步完善政策措施,从而使青海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并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青海民族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官却加 《攀登》2008,27(3):62-64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宗教,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坚持从青海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与宗教政策,不断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党的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抵制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切实做好青海的民族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the Qingxi Ironworks in late Qing Guizhou. Instead of focusing on state-centered industrialization or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Qing mining and coal enterpris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ndividual ambitions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wo returned diplomats—Chen Jitong and Chen Mingyuan—who sought to claim authority over a mining interest in China’s southwest interior. By leveraging their knowledge of the West to serve 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stat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interests, these cosmopolitan yet marginalized elites sought to convert their foreign expertise and avowed commitment to “self-strengthening” into new form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apital. An examination of the personal networks and written accounts surrounding their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sheds light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perienced by a gener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experts in repositioning themselves within the transforming Qing polit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iz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