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11篇
  494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了探讨多光谱摄影技术在纺织品文物信息无损提取中的实用性,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和微型光谱仪对正德八年诰命中破损的纹理组织、模糊的墨书字迹进行识别。在对诰命的图像信息提取后发现,多光谱的红外光波段对纺织品文物上的墨书字迹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在颜色复杂或肉眼无法识别细微纹理的情况下,结合提取对象的反射光谱,可以较好获取织物颜色和纹理信息,完善和补充纺织品文物的相关信息。多光谱摄影技术在纺织品文物信息无损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2.
2013年初,为配合古籍数字化,安徽省图书馆开始修复馆藏《正德三年进士登科录》。通过分析破损现状、查找相关资料、咨询修复专家、制订修复方案、选配纸张、清洗书页、修补书页、书皮及托纸、修整书页、装订书册、残片修复与函套制作、完善修复记录,经精心修复,修复质量合格、效果满意。论文着重探讨了\"古籍修复需要讲究依据\"、灵活运用\"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修复资料等相关问题。此修复研究可为行业修复此类古籍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33.
为了克服目前利用抗拉强度分析方法检测古丝绸老化强度的缺点,通过对古丝绸抗拉强度分析,利用电子天平的称量精度和记录、显示功能,结合控速、控力和固定试样的机械部件,对测定仪的机械、电路、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古丝绸强度测定仪。用古丝绸强度测定仪对古丝绸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古丝绸强度测定仪能很好地测定古丝绸的抗拉强度。该仪器为定量测定古代丝织品老化程度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细的手段。  相似文献   
34.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壁画保护研究,多集中在正面的保护以及揭取方法和材料的选用。对壁画揭取选用材料性能的系统研究甚少。而对已揭取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的研究更少。已揭取壁画的破坏包含壁画原有的破坏和揭取所用材料蜕变引发的破坏。已揭取壁画具有结构体系的复杂性和破坏类型的多样性,其破坏类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类壁画的保护修复应建立在全面调查、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上。其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以及多类型材料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其调查内容,也须从壁画制作工艺、材料、环境、破坏类型、原有保护材料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等方面界定。本工作对西汉早期柿园墓四神云气图壁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无疑对后续的研究、对认识壁画的破坏形式和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有助于实施对古代壁画的科学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36.
几种防腐剂在古坑木中的吸收量固化率及抗流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类型的防腐剂由于化学性质不同,造成在古坑木中的吸收量、固化率及抗流失性有较大差别。为了筛选出适合于古铜矿遗址内古坑木的防腐剂,对木宝等几种防腐剂在古坑木中的吸收量、固化率、抗流失性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部分典型玉器的材料属性与制作工艺,用多种无损科技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分析,获取了玉器材质矿物组成、纹饰微观形貌、穿孔孔径及内部微痕特征、表面琢磨微痕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基于科技分析结果,确定了玉器的材质属性以及玉器表面纹饰、钻孔、琢磨等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考古学背景资料信息,探讨了长子口墓地出土玉器在材质、器形、功能与工艺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珂罗版印刷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平面印刷技术,珂罗版印刷在印刷复杂的书画作品时,特别是在中国古代书画的笔触和墨韵表现上,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原作的艺术特色,达到其他印刷手段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珂罗版印刷与人工设色相结合,提高了人工临摹的工作效率使古老珂罗版印刷更具艺术生命力,成为复制书画文物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39.
    
Through the assistance of trace element and petrographic analyses on 14 samples of mortar aggregates from Roman monuments, including the Porticus Aemilia, the Temple of Concordia, the Temple of the Dioscuri, Temple B and other structures of the Area Sacra di Largo Argentina, and the Villa di Livia, we establish the source area and we investigate the chronological employment of the volcanic materials used in ancient Rome's masonry.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inferences, the petrochemical data presented here show that systematic exploitation of the local ‘Pozzolane Rosse’ pyroclastic deposit has occurred since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crete mason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century bc , through the early Imperial age. Subsequently, exploitation was extended to the overlying Pozzolane Nere and Pozzolanelle deposits. Only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crete masonry in Rome, volcaniclastic sediments outcropping near the construction sites were mixed with the sieved remains of the tuff employed as the coarse aggregate, to produce the fine aggregat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on the investigated monument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chron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mortars, as a func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volcanic material employed in the fine aggregate, which, when implemented by future studie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ating of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40.
云南、西藏两地间交易茶叶、马匹等商品的交通线,近代以来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出现,与相关道路的形成演变、清代普洱茶的兴起及运销西藏有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朝以普洱府、顺宁府为主要产地经营的大叶种茶,种植、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同时运销西藏等地,西藏的骡马也赶到云南销售,"茶马古道"由此形成并趋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