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6篇
  免费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刘勤 《东南文化》2005,(2):74-79
仪征地区出土的汉代原始瓷品种丰富、造型多样、纹饰精美,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汉代原始瓷的工艺特点反映了独特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962.
从图像内容与榜题的考释、史料价值的发掘、艺术功能的阐释、考古类型学的引入等四个方面,总结50年来汉画像石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63.
河南上蔡县卧龙岗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卧龙岗位于上蔡县城西北部的黄土岗。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对墓葬区进行了发掘, 清理古代墓葬 50余座, 多为战国西汉墓。此次发掘, 对研究蔡国故地的社会形态及埋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64.
2001年 7月,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汉河南县城南墙外发现一段陶水管, 根据其结构特点, 认定为汉代的排水管道, 这为研究汉代建筑的排水系统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65.
漆衣陶器是一种在陶器上髹漆做画的器物, 产生于战国, 大量出现于西汉早中期。作者对该类器物的产地、用料及其兴衰等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66.
宋朝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地赋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少数几次“开边”之外,宋朝政府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行较为温和的开拓政策,“纳土”以及“赐土”行动伴随两宋始终。在所谓“变夷为汉”的实施过程中,对夷民征收赋税是一项关键措施。宋政府的土地赋税政策并不确定,各地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田土交易也大体经历了从禁到开禁.到再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67.
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是继20世纪50年代信阳长台关之后在河南省境内所发现的又一批重要的战国楚简,最近已经全部发表在<新蔡葛陵楚墓>一书中.本文主要就文字考释方面,对竹简中的"醯"、"恚"等字做出补正.  相似文献   
968.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的投资过热和经济波动存在必然联系."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两次冒进间隔时间短,这在建国以来的投资史上是少见的.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形势全面紧张,促使国家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从而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全面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自此也形成了追求高速度和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69.
张家山汉简《贼律》集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出版社出版《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足学术界又一盛举。遗憾的是简文注释过于简约。因此,笔者搜集了文献、简帛的相关资料为其中的《二年律令》部份,在原注的基础上进行集释,希望能对这部法律的研究提供资料上的帮助。本文是对《贼律》的“集释”。  相似文献   
970.
Artificial cranial mod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often documented types of inten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human skeleton in the anthropological record. A female cranium exhibiting headshaping recently came to light at the Early Byzantine site of Maroneia, in Thrace, northern Greece. Headshaping was practiced by several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during the migration period (1st–9th c. AD), but was unknown in Byzantine customs. Homogeneity in burial customs, evidenced by the skeleton's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and by cemetery topography, strongly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burial belonged to a Christianised citizen who had the right to be buried in a common Christian cemetery. Headshaping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cultural adaptability and complexity of Early Byzantine society at Maroneia, an important provincial urban centre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