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6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重庆奉节头堂包遗址于1992年被发现,2002年共发掘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一座,在海拔115-135米左右的断崖上清理砖室墓两座。发现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共计60余件。此次发掘的遗存包含了汉代、宋代和明清三个时期,本文按单位对此次发掘获得的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与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23.
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陶寺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24.
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舞阳贾湖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它对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丰富的遗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八千年前淮河上游地区先民生活的绚丽画卷。 相似文献
225.
Yue Zhang Mary C. Stiner Robin Dennell Chunxue Wang Shuangquan Zhang Xing Gao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0
Ma’anshan is a Paleolithic cave site in the Guizhou province of southern China. The total area of the excavations is ca. 48 m2, and the cultural deposit is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representing the Chinese Late Paleolithic and the later part of the Early Paleolithic. The upper layer dates between 19,295 BP and 31,155 BP by AMS technique, and the lower layer is dated to around 53,000 BP by U-Series technique. Thousands of bone fragme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two layers. Species abundance, bone surface modifications, skeletal element representation, and mortality patterns were studied in an investigation of assemblage formation history and patterns of prey selection and meat consumption by hominin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aunal data are strengthened by reference to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ethnoarchaeological data. The zooarchae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later occupants of Ma’anshan Cave hunted mainly medium and small game animals, while the earlier occupants tended to prey upon larger animals. In the later period, hominins also made fuller use of the carcasses. The breadth of the meat diet increased with time, due to the inclusion of quick small animals (bamboo rats and birds)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aunal assembl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ronologic boundary currently drawn between the Chinese Early and Late Paleolithic ca. 30–27 ka BP, based on technological and other evidence. 相似文献
226.
本文以近年发现的香港西贡沙下遗址出土物为例,借助于新几内亚民族志中有关石斧锛制造的记录,运用"操作链"的分析路径对沙下遗址新石器时代石斧锛作坊的生产系统进行了初步重建。将石斧锛的制造过程分为原料采备与毛坯预制、粗坯整形、研磨成器三个阶段,对各生产阶段产品的变化以及香港新石器时代石器专业作坊的兴衰做了讨论,认为在香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斧锛生产已趋于专业化。 相似文献
227.
John M. O'Sh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2002,31(2):211-22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 formation theory to stranded wooden vessels and the scattered wreck-sites they produce. Shallow water wrecks and wreckage sites in the Au Sable Shores region of western Lake Huron are used to develop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cesses operating on the breakup and deposition of wooden vessels. 相似文献
228.
此研究是以石材和土壤所构成的考古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确定石材和土壤的渗透性下,通过数字体积相关法(DVC)和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对干湿劣化的环境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估,并提出控制这种劣化发生的环境调整方法。 为了收集基本数据,通过DIC及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从湿润到干燥的过程中丰浦硅砂的位移量实验,并在实验中,使用DIC计算样品在收缩应力下的变形分布。此外,本次实验以铁粉作为示踪剂添加至样品中,并以铁粉作为参考点计算丰浦硅砂特定范围的移动量,借此评估铁粉作为示踪剂的适用性及精确性。结果表明,通过拍摄干燥前后样品的X射线图像,并用DIC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干燥前后的变形分布。在样品中添加示踪剂也被发现有助于分析样品局部区域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因此通过此基本数据的检验,相信将来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及数字体积相关法(DVC)的应用,可以用来阐明反复干湿风化的劣化机制。 相似文献
229.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北魏墓M75的时代约为北魏中期,墓主可能来自当时活跃在关中盆地北缘的一支游牧鲜卑人群。墓室棺内头侧出土一件圆帽状琥珀饰件,可能是用来佩戴的头饰或项饰,类似形制的琥珀饰件亦见于山西大同地区,目前仅见于鲜卑墓葬中——可能跟特定人群、观念或功能相关,值得进一步关注。本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对该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该琥珀饰件的红外光谱有明显的“波罗的海肩”,可以确认是波罗的海琥珀,推测其应该是经欧亚草原进入北魏平城,再自北向南从雁北地区进入关中北缘的。这是目前首例通过科技分析确定产地的北魏时期琥珀,本研究可为深入讨论中古早期波罗的海琥珀的传播提供新材料和可靠的时空节点。 相似文献
230.
由于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性及土体颗粒之间胶结性较差而导致土遗址极易发生剥落、粉化等表层劣化。化学渗透加固作为防治这类病害的一种重要保护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应用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尤其是材料老化周期较短及再处理的难度都极大地制约了这种方法的使用。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保护措施——开放式微波加固。微波可以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改变土体黏土矿物的显微结构,从而增强其抵抗环境作用的能力。同时,微波具有精准定位、能量可控等优点,还可以避免化学材料挥发对土体和环境的危害,因此可以安全有效地实施加固,从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论述了用以加固土遗址的微波设备研发的关键技术,包括频率的选定、设备参数的确定、辅热材料的选择等,以便为此类设备的推广研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