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4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3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新中国建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对外政策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在各个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2.
《五洲地理志略》是王先谦晚年在学术研究方向转变之后所撰的一本比较成熟的史地学著作。作者以传播、普及中外历史地理知识为宗旨,向人们介绍西方史地学知识,并且将忧国意识与传统的史学方法融入撰写内容之中。作者对中外相关书籍认真比较后,广搜博采,严密考订,尤其关注于新近出现的人文地理大事件。作者重视探讨救亡途径,故而该书的撰述还体现出经世思想与忧患意识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3.
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成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2):116-123
魏源在边疆史地研究方面有许多独到建树,他对边疆地理沿革的考辨继承了乾嘉学者的考据风格,是史学家的缜密品质和经世致用精神的良好结合。魏源在边疆民族问题上有鲜明的“多民族凝聚倾向”,其研究着眼于巩固边疆的群众基础,他就如何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经验总结对现实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魏源的边疆史地研究把边疆的防卫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完全超出了传统的战略地理的讨论范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4.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敏感性高的城市地域的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经常因为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矛盾而使之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在总结和思辨一般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对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因特定的水域和人工林环境导致净月区总体上生态敏感性较高,按照划分的极高、高、中、低、非敏感5种生态敏感区,其中度及以上生态敏感区占全区50%左右。作者进一步以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前提,总结提出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模式、类型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并指出其中后二者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5.
顾雯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Z1):109
阐述了小型图书馆在藏书管理、服务模式、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现状,根据其优势和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在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基础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等之外,还要拓展服务空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发展,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小型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各种文献信息的数字化是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在一体化的基础上,以单位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为本,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提供高效、创新的知识服务,是提升小型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6.
137.
以往滨海旅游研究综述大多限于对所涉研究领域的横向分类,缺乏基于特定学科演进视角下的纵向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梳理西方滨海旅游研究的脉络。与空间思想流变过程对应的是,西方滨海旅游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从\"滨海旅游地空间模型与演化\"到\"滨海旅游空间文化解读与社会建构\"再到\"滨海旅游空间政治与权力景观\"的过程,亦即从关注滨海旅游空间的物质性转变到社会性和政治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演变视角,可以厘清滨海旅游研究视角转换的内在逻辑,并能从空间的生产视角重新思考中国滨海旅游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为国内滨海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8.
本文从科学文献、学术会议、科学考察方面入手概括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的研究过程,从中分析了科学研究与实践和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及发展,指出今后研究重点和文献工作重点应放在国际关系动向及重大项目论证上。 相似文献
139.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12,36(3):381-392
Students are often attracted to courses about Latin America by media images of the region with their aura of danger and unpredictability. Such stereotypes must be addressed in teaching, but the means is far from clear when the participants stem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 and academic traditions. The method adopted here was to tackle development through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rough an appreciation of positionality. This approach enabled students to draw on their respective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 critically; it also ensured that students appreciated the core concepts embedded in the discipline, while engaging in a challenging way with the issues raised by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0.
Alan Atkinson 《国际历史评论》2013,35(1):65-75
In this articl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ist ideas, two increasingly fashionable areas of historical inquiry, are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 through the middle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ree arguments made along the way. First, and in contrast to much academic and extra-academic received wisdom (as well as the official pronouncements of US diplomats),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ffered no singular or consistent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n its dealings with Brazil. Second, an unofficial vision of development (here termed ‘market developmentalism’) that has so far eluded the attention of historians of developmentalist ideas emerged earlier than the official developmentalisms that have been the main object of historiographic interest to date. Third, this unofficial, largely private, consumption-oriented developmentalism is shown to have enjoyed an outsized influence in Brazil, dwarfing the influence enjoyed by those inconsistent varieties of developmentalism espoused by US diplomats between the 1940s and the 1960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