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5篇
  63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candinavia, a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s urbanization. All over the northern region, towns and cities are growing, an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now lives in urban areas throughout all Scandinavian countries. Within these multicultural cities, urban Sámi communities are emerging and making claims to the cities. From a situation where migration from a Sámi core area to a city was associated with assimilation, an urban Sámi identity is now in the making.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what seems to be the emergence of an urban Sámi culture. The article builds on findings from a study of urban Sámi and their expression of identity in three cities with the largest and fastest-growing Sámi populations in the region: Tromsø (Norway), Umeå (Sweden) and Rovaniemi (Finland). A main finding is th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ir status as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growth in Sámi institutions in the cities. Another finding is an urban Sámi culture in the making, where new expressions of Sámi identity are given room to grow, but where we also find ambivalences and strong links and identifications to places in the Sámi core districts outside of the cities.  相似文献   
102.
信息社会中博物馆的知识传播职能从被动转向主动,博物馆采用信息技术管理藏品和相关数据,不仅要满足传统业务需求,也要面向网络环境中的使用者。在此过程中,文物藏品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呈现,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描述元数据方案和受控词汇描述文物的核心信息。该研究首先说明文物数据标准的定义与类型,阐述文物描述元数据的概念与作用,并对比CONA、CDWA Lite、Object ID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描述元数据方案,说明元数据方案差异反映出的设计需求和结果差异;再进一步对比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线上文物藏品检索方式,通过检视其检索结果的信息结构与内容,阐述合理的描述元数据方案能呈现丰富信息并导向精准检索。最后建议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应完善文物数据标准,文博机构应制定规范化的文物描述元数据方案和配套实施的编目规则与本地受控词表;文博机构官网在线藏品检索系统应考虑用户需求,呈现完善的编目成果。  相似文献   
103.
传统书画作品中存在有大量模糊不清的印章,对此类印章尚没有很好的手段进行提取和鉴别。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工作采用一种用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书画中模糊印章的光谱-图像信息,采用最小噪声分离变换(MNF)处理光谱图像数据,提升了模糊印章的可辨识度。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将模糊印章的信息提取出来,有利于印章的鉴别和研究,为书画的文物价值和真伪鉴别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4.
馆藏文物包装用无酸纸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酸纸是重要的馆藏文物保护载体。为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综合分析了国内外8种用于档案和文物包装的无酸纸成分及性能,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自制文物包装无酸纸。结果表明,由于文物的特殊性,目前我国无酸档案卷皮卷盒用纸及纸板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要。棉麻材料组成的手工纸材料符合文物保护的需求。自制文物包装用无酸纸的p H值、金属离子含量、卡伯值及物理性能等达到文物保护包装无酸纸的要求,通过了文物保护用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对文物保护的研究主要以试验为主,本研究试图用数值方法分析文物展柜的动力学特性,以解决试验分析方法所导致的缺陷。为此,对固定和浮放两种不同边界条件的文物展柜进行地震作用和简谐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给出了展柜展台面处的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简称放大系数)上限值。以某博物馆展柜为原型,按1∶1/0.39进行缩尺振动试验,得出两种边界条件下展柜展台面处的放大系数。对试验展柜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与试验对比,验证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建立展柜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对5种尺寸的展柜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并考虑激励幅值、激励频率等对放大系数的影响。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文物的防震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6.
文物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文物的修复效率和修复质量,改变传统以人工技艺为主的修复方法,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方法。通过图像处理研究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的设计方法,研究包括文物破损边界特征的数据提取,实现文物修复模型的生成、修复方案结构设计优化。以吴虎鼎为应用案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修复可以缩短文物修复周期、提高文物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博物馆内物浮放物体的地震危害性分析,指出了物防震的一些主要问题。归纳总结了馆藏物的传统抗震措施。阐述了现代隔震技术的发展、研究现状以及隔震装置在物防震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给出了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8.
光纤反射光谱是一种完全无损的颜料鉴别方法,适合用于精美珍贵的彩绘文物颜料工艺研究。光纤反射光谱在国际文物研究领域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方法,而国内由于缺乏反射光谱数据库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颜料颗粒度和产地对反射光谱的影响,对蓝色系、绿色系、红色系和黄色系颜料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用于故宫博物院建筑彩画和书画文物的颜料分析中,证明光纤反射光谱确实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颜料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9.
无酸纸的发展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酸纸是很重要的一种馆藏文物保护载体.本文对无酸纸的发展现状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根据我国文物保护的需要,研制文物保护专用无酸纸并建立相关的评价标准是无酸纸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系统突破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