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6篇
  1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萍  李永龙 《攀登》2008,27(3):59-61
新时期,青海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表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笔者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2.
李伏明 《史学月刊》2006,(10):65-72
明清时期,松江府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数量等角度考察,明代晚期,松江府棉布产量最多为1575万匹,外销量最多为1305万匹;清代中叶产量最多为3000万匹,外销量在2600万匹左右。明代“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只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清代松江棉布销售区域大大压缩,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基于其生产能力、运输成本以及与外地经济联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德意志帝国时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使得劳工问题日渐突出,德意志帝国政府采取"立法"与"行政"手段对劳工问题进行了全面调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劳工问题调节机制。德意志帝国对劳工问题的调节,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德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王殿华 《人文地理》2005,20(6):15-18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5.
深圳工业化过程中同全国各省区建立起了资金、技术、市场以及人才(包括劳动力)方面的广泛联系。本文基于外来人口指标,构建了深圳户籍人口迁移模型,并加以测度及分析,从人口迁移角度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深圳同全国各省区经济联系强度与两地的人口规模成正比;其次,与两地的交通距离成反比;第三,深圳与全国的经济联系呈辐射状的圈层结构;第四,外来户籍人口数与两地收入差距相关性不明显。进而分析了形成这种联系格局的其他影响因素,并对深圳加强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6.
薛红焰 《攀登》2010,29(5):93-97
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两大任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就业权利是二者的主要结合点。文章就工会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担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7.
深圳富士康工人的生活方式,某个程度是一种"疏离都市状态",社会互动机会匮乏。本文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怎样的结构过程,让深圳富士康工人产生了社会疏离?强调疏离都市状态与劳动过程及其地理空间性有深层关系,多重尺度形构的打工体制,对农民工社会网络发展产生压抑,减少阶层流动机会,加上在企业尺度上的劳动控制因素之交互作用,产生高流动率的工作转换,加剧工人在异地的疏离状态。面对持续的打工城市化现象,我们主张必须朝民工市民化、雇佣关系正规化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劳动政策和都市政策三个面向的改革议程。  相似文献   
28.
王静 《神州》2011,(3X):88-88,92
语文阅读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激活文字、领悟内涵、凸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9.
胡桂春 《神州》2011,(3X):125-125,129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从教师的教转向主动地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建构数学知识,为学生能够顺利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30.
The paper by a noted American geographer and a specialist based in Germany examines and analyzes recent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strategically significant and resource-rich (including oil and gas deposits) region of Xinjiang. The authors identify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trajec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urban and county levels, employing conceptual approaches related to structural shifts in economic sectors and focusing on shifts in employment from agriculture to activities in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ectors. They als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tertiary sector using a labor transition model, examining its functio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s absorption of labor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of China. Calculations are based on the most recent official statistical data released by national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and available at present (mid-2006).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J21, J24, O18, R11. 9 figures, 4 tables, 45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