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1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餐饮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定制化生产是宾馆餐饮的取胜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对三种宾馆用餐消费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采用两种方式——标准化生产和定制化生产来满足这三种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2.
West African societies have long been enmeshed in interregional, subcontinental, and intercontinental relations. Documents tell us little about how local life was shaped by its intersection with global processes, especially in coastal hinterlands. In this paper I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hanging contours of local life in the Banda area of west central Ghana over the past seven centuries. Excavations at three temporally distinct occupations on two sites—Makala Kataa and Kuulo Kataa—document changes in settlement, craft production, subsistence, and exchange,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dynamics of local life during a period of expanding global networks. A concluding section addresses why this type of research is important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African societies. Les sociétés Ouest Africaines sont depuis longtemps parties prenantes dans les relations inter-régionales, sous-continentales et inter-continentales. Les documents ne nous disent pas grand chose sur la manière dont la vie locale a été façonnée par cette interaction avec les processus mondiaux, particulièrement dans les arrières pays côtiers. Dans cet article, je rends compte des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concernant les changements dans la vie locale intervenus dans la région de Banda au centre ouest du Ghana au cours des sept derniers siècles. Les fouilles dans trois occupations temporellement distincts sur deux sites—Makala Kataa et Kuulo Kataa—mettent en évidence les changements dans l'occupation, la production artisanale, les modes de subsistances et les échanges, donnant un aperçu des dynamiques de la vie locale durant une période d'expansion des réseaux mondiaux d'échange. La conclusion aborde les raisons pour lesquelles ce type de recherche est important pour notre compréhension des anciennes sociétés africaines.  相似文献   
123.
地理想象是通过文化媒介对特定地方的地理“现实”的转录与重构,而博物馆是达成地理想象的一个代表性媒介。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品陈列的空间载体,其中还包含着地理知识的生产。本文以南海博物馆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呈现。研究表明,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地理想象不仅是话语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国家领土主权在话语层面上的实践。地名、地物、地图、地景是南海地理想象的构建基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对“过去”资源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南海”的地域想象、边界想象以及地缘想象。  相似文献   
124.
桂榕  吕宛青 《旅游科学》2013,27(3):37-49
以旅游空间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模拟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人造景观是后现代旅游的一种典型代表。本文以云南“彝人古镇”为例,从空间生产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所体现的后现代性特征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探讨,认为“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分别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客体生产与主体生产的标志性特征。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成就了存在主义原真性旅游体验,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黄耿志  周进 《人文地理》2021,36(3):15-23,107
社会升级研究的兴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升级不能产生相应的社会升级,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之"体面劳动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响应.为弥补国内地理学偏重经济升级而忽视社会升级的研究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上社会升级研究的主要进展,对其概念、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议题开展了分析.认为当前社会升级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6.
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合适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从文化产业体系的回顾来看,国际上体系制定主要经历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初步探索阶段,以及90年代以来的发展阶段。当前,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体系分类日益细化和明晰化,体系中的功能划分成为一大创意,而体系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分类标准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积极思考,并试图构建新体系以对现有体系做出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7.
王晓德 《史学集刊》2008,1(1):77-83
在20世纪期间,源于美国的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大众文化在法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促使法国人消费理念的变化,成为法国大踏步地迈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法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因为进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不过是多了些现代生活的气息而已.  相似文献   
128.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2020,35(3):131-139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9.
Over more than a century, several 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on the composition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pictorial recipes used by Levantine prehistoric painters. In this paper all these proposals are surveyed and tested through systematic experiments to determine the technical affordance of pigments and binders in different pictorial recipes.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then used as independent analytical parameters employed as diagnostic criteria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an archaeological sample of nine sites located in the Maestrazgo region (Spain) and their surroundings. Results reveal that out of 112 experimental recipes, only 16 afforded the production of paintings technically similar to Levantine rock art.  相似文献   
130.
Recent excavations at Palù di Livenza (northeastern Italy) revealed a multiphase Neolithic pile dwelling dated between ca. 4,300/4200 and 3,600 cal BC. Three lumps with teeth imprints and a larger amorphous piece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layers have been studied by X-ray computed micro-tomography (microCT) and synchrotron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FTIR spectra match well that of birch bark tar and microCT of the larger piece has revealed a rolled-up structure likely corresponding to bark rolls. The lumps of birch pitch were probably chewed to soften the tar prior to be used as hafting adhesive or therapeutic substance. The rolled-up inner structure of the larger piece and the remains of birch bark tar and abundant charcoals on its surface suggest it probably corresponds to a rare waste product from allothermic tar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