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9篇
  1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镇安寺铁牛全身腐蚀严重,弄清铁牛腐蚀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铁牛后续修复和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等方法分析了铁牛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组成、结构及其腐蚀原因。结果表明,铁牛腹部为亚共晶白口铸铁,组织中含有多种相及夹杂物使铁牛耐蚀性能降低;铁牛表面腐蚀产物有严重的分层现象,外层和内层腐蚀产物较为致密,主要成分为α-FeOOH和Fe_3O_4;中间层腐蚀产物较为疏松,主要成分为γ-FeOOH和Fe_3O_4;铁牛耳朵、左脚和尾部腐蚀产物主要含有α-FeOOH、γ-FeOOH、Fe_3O_4和α-Fe_2O_3等,且α-FeOOH在锈蚀产物中含量最高;不同部位腐蚀产物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耳朵处腐蚀产物α-FeOOH和γ-FeOOH含量比(α/γ值)最小,左脚处最大;分析了铁牛腐蚀影响因素和腐蚀机制。  相似文献   
62.
银器处理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巯基苯基四氮唑(PMTA)是近年来发现的优良的防银变色剂。本文采用了甲酸并添加了少量的 PMTA 对银器表面的锈垢进行了处理,效果较为满意。从一批墨西哥银元的试验中可以证明,这种处理方法对银器具有抗变色作用,其效果 PMTA 比苯骈三氮唑(BTA)好,因 BTA 与银形成的配合物膜是呈线型或网状型的结构,而 PMTA 与银形成致密的配合物膜,这膜具有面型的结构,它能更有效地阻断各种腐蚀介质与银的反应。  相似文献   
63.
肖光明 《人文地理》2008,23(3):118-122
文章在归纳分析自驾车旅游兴起的社会背景、旅游者行为特征基础上,对广东传统旅游目的地肇庆市自驾车旅游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肇庆具有许多发展自驾车旅游的有利条件。尽管肇庆自驾车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离成熟的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仍有不少距离。在对肇庆自驾车旅游的市场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相对系统地提出肇庆自驾车产品旅游深度开发的若干思路与策略。包括:通过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丰富自驾车旅游线路;继续完善公路网络、交通标识与自驾车服务站建设;增强旅游信息系统尤其是网络的预定与服务功能;加快汽车旅馆等经济型酒店及汽车营地的建设;建立保障自驾车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64.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之一,蛋白质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草篓所含的黄褐色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其种属来源,揭示小河墓地先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相关信息。本工作首先采用红外方法对墓M13出土草篓中的颗粒状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提取蛋白质后,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牛酪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和牛β乳球蛋白,据此推断该残留物为牛奶制品。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牛奶加工证据,说明牛奶是小河墓地先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作还显示,蛋白质组学方法灵敏度高、所需样品量小,应可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残留物分析。  相似文献   
65.
将心理特征分析引入旅游产品谱系构建当中,是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导向型下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本文从感知、情感和情绪、意志和兴趣等方面对老年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三维视角概括老年群体旅游动机,并从安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三方面总结该群体的旅游偏好。针对旅游动机,结合旅游偏好设计了相应的旅游产品系列,并对每个系列具体旅游产品类型进行选择,得到面向老年群体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关中地区老年旅游市场为例,通过问题的分析,运用所构建的老年旅游产品谱系对该地区旅游产品深层开发和拓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6.
测试了铁在含不同浓度Cl~-、SO4~(2-)水溶液中的腐蚀速度和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表明,在通空气的情况下,Cl~-和SO4~(2-)浓度的增大能加速铁的腐蚀,而在密闭情况下就没有这种影响,说明铁器在地下不通空气的环境中相对较稳定。但出土铁器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Cl~-和SO4~(2-)的加速腐蚀,只有及时地排除这些有害物质,才有可能减缓铁器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根据铁在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的电位-pH图判断,在pH=9-13的碱性水溶液中铁的腐蚀较小,因而可用添加有缓蚀剂、表面活性剂和多种助洗剂成分的复配碱性脱盐清洗液来处理出土铁器。它比铁在蒸馏水中的腐蚀速度小四十多倍,且去污和脱盐效率高。这对恢复出土铁器的面貌及进一步化学稳定转化铁器表面的锈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泉铁塔表面腐蚀严重,探究其腐蚀机制与腐蚀演变过程,可为其后续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析现代铸铁室外1 300 d内和铁塔963年后大气腐蚀的表面腐蚀样成分与含量,探究了两者腐蚀层结构的分布,推导出了一个适合铸铁长周期(963年)的腐蚀模型(铁塔腐蚀模型)。采用测重与数码拍照,SEM、XRD、激光拉曼仪等测试方法,分析了铸铁和铁塔样品表面腐蚀产物形貌、成分、结构,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两者腐蚀产物的耐蚀性。结果表明:腐蚀失重与时间符合幂指数函数;两者腐蚀产物均由Fe3O4γ-FeO(OH)、α-FeO(OH)、α-Fe2O3组成,且前期腐蚀主要在薄水膜中分散进行,后期腐蚀产物则呈现多层分布;随腐蚀时间的延长,可衡量腐蚀层保护能力的α/γ数值逐渐增大,腐蚀层的耐蚀性逐渐增强,而γ-FeO(OH)及Fe3O4含量下降,α-FeO(OH)含量上升是铸铁和铁塔腐蚀层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湖州铁佛寺内留存的宋代铁观音目前出现严重的病害,主要表现为粉化、脱落、鼓泡、锈蚀等症状,对其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此,通过X-荧光(XRF)、金相、红外(FTIR)、拉曼(LRS)、X衍射(XRD)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基体组成为铁素体基灰铸铁,基体表面化学组成大约是:铁96.85%,硅0.47%,铜0.45%,硫0.096%,余量约3%应为碳;表层涂层为醇酸树脂,腻子为石膏,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主要为α,β和γ型的FeOOH。其病害原因为铁观音基体内部组成、大气环境、有害气体以及表面涂层老化对其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以后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Chloride (Cl) ions diffuse into iron objects during burial and drive corrosion after excavation. Located under corrosion layers, Cl is inaccessible to many analytical techniques. Neutron analysis offers non‐destructive avenues for determining Cl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in objects. A pilot study used prompt gamma activation analysis (PGAA) and prompt gamma activation imaging (PGAI) to analyse the bulk concentration and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Cl in archaeological iron objects. This correlated with the object corrosion rate measured by oxygen consumption, and compared well with Cl measurement using a specific ion meter. High‐Cl areas were linked with visible damage to the corrosion layers and attack of the iron core. Neutron techniques hav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metals, including penetration depth and low detection limits.  相似文献   
70.
What’s in a Price? History of Economic Ideologies vs. 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 This paper suggests applying the approach of a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to the field of economics. We observe that an assumedly fundamental opposition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dominates popular images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 Two conflicting ideologies are roughly assigned to the two opposing sides in the Cold War. To this historical narrative the paper opposes a different view. The argument is that when taking the technical practices of economic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o view, similarities abound across ideological ruptures. The chief characteristic change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economics was a radical turn towards quantification, measurement, an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of economics could show how deeply both, admirers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market, share a histor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o-dat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should als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a critical perspective towards the unfolding of this measurement revolu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