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铁器文物脱盐清洗溶液中硅酸盐缓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酸盐是一种环保型的缓蚀剂,研究水溶液中硅酸盐与铁表面氧化物的相互作用对铁器文物脱盐清洗液的实际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本工作研究了羟基氧化铁对硅酸盐的吸附作用以及多种因素对Fe/FeOOH/Na_2SiO_3体系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并运用XRD技术分析研究了硅酸盐水溶液处理对钢铁表面氧化物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e/FEOOH/Na_2SiO_3体系中,硅酸盐吸附在钢铁表面羟基氧化物上,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形成了较为致密的缓蚀膜,可同时抑制钢铁的阴、阳极反应,且对阴极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43.
阅读先秦诸子,发现其对语言的态度不尽相同。分析其不同,发现其关注点不同而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的层次。明白语言使用的层次性,至少对训诂、阐释、语文教学等有意义。  相似文献   
44.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马蹄金,为汉代黄金货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出土马蹄金内均存在镶嵌物,大部分腐蚀严重。结合偏光显微分析、背散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谱对海昏侯墓主棺头箱出土的部分马蹄金内嵌物进行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马蹄金内嵌物分为透闪石软玉、蛋白石、铅钡玻璃和疑似高铅玻璃4种类型。其中,铅钡玻璃基本保留玻璃态,腐蚀产物随着埋藏环境的变化存在二次结晶现象,腐蚀的最终产物是碳酸铅;疑似高铅玻璃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腐蚀状态,外层硅质成分较高形成较为致密的壳状结构,内部碳酸铅以葡萄状填充在少量的硅质成分中。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保护处理与马蹄金、麟趾金的复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5.
刘家洼遗址出土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对研究春秋早期芮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青铜器受到长期腐蚀影响,其蕴含的部分信息可能发生损失。为研究刘家洼青铜器的工艺、保存状况与稳定性,揭示关中东部黄土塬区出土青铜器的土壤腐蚀特征,并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本工作对刘家洼青铜器腐蚀成因进行综合研究。本工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刘家洼遗址出土6件青铜器样品的锈蚀物相与锈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青铜器腐蚀产物以赤铜矿、孔雀石以及白铅矿为主。部分青铜器表面存在浅绿色粉状腐蚀产物,但并非含氯腐蚀产物。刘家洼青铜器锈层结构自金属基体向外依次为过渡层、原始表面内非金属层、原始界面、原始表面外原位沉积层及扩散沉积层。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Cu/Sn值低于基体,表明基体内的铜元素腐蚀后向外迁移以及锡元素腐蚀后形成锡石原位沉积。原始界面外Cu/Sn比值显著高于原始界面内非金属层,表明外迁的铜离子在埋藏环境作用下沉积。本工作通过对青铜器附着土壤样品pH值、氧化还原电位以及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刘家洼青铜器埋藏环境为弱碱性氧化型环境,土壤中氯离子含量不高,这与出土青铜器的腐蚀...  相似文献   
46.
The consumption of small prey dates back to the Plio-Pleistocene chronologies in some African sites. However, the systematic acquisi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mall prey in the pre-Upper Palaeolithic times is still a highly debated topic in Europe. Although the utilization of leporids has been recorded in several pre-Late Pleistocene European sites, the evidence of bird consumption is not as common for these periods. Nevertheless, Level XI (MIS 6) of Bolomor Cave has clear diagnostic elements to document 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birds (Aythya sp.) for food in the form of: (1) cutmarks on bones of both the front and hind limb; (2) presence of burning patterns on the extremities of the bones (areas of the skeleton with less meat); and (3) human toothmarks on limb bones. The capture of birds is classified as quick-flying game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The acquiring of fast-running (mostly lagomorphs) and quick-flying small prey requires a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and involves obtaining and processing ways different from those used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animals.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possible patterns in the processing sequence of birds from Level XI of Bolomor Cave and to improve the data on their butchery and human consumption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f Iberian Peninsula.  相似文献   
47.
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南、北宋钱币的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合金成分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对南宋和北宋各21枚钱币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这42枚钱币的锈蚀状况、锈蚀原因,以及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北宋、南宋钱币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宋钱币的保存状况比北宋的差一些,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保存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些钱币主要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北宋钱币合金成分比较稳定,成分配比比较科学.而南宋成分数据比较分散,早期铜、锡含量较高,铅含量较低,晚期铜、锡含量较低,铅含量明显增高,合金品质大大降低.本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形态进一步提供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48.
铁器文物保护中锈层化学稳定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土铁器文物在脱盐清洗后,运用化学稳定转化处理的方法将表面不稳定的铁锈转化成稳定、致密的锈层,然后进行钝化封闭,提高耐蚀性,最后进行防锈封护和表面消光处理。通过各种腐蚀性能测试,证明耐腐蚀性能有显著提高,综合处理的结果达到了文物铁器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49.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0.
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的除锈效率及其腐蚀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铁质文物常用除锈试剂的除锈效果,为铁质文物保护中除锈试剂的选择提供建议,对磷酸、柠檬酸、酒石酸、Na_2EDTA等多种试剂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铁锈粉末、铁锈块、铸铁片、带锈铸铁片等多种样品进行了实验,以定量研究试剂的除锈效率以及对铁基体的腐蚀性。结果表明:几种试剂对铁基体的腐蚀都很强烈,且腐蚀铁基体的速率远高于溶解铁锈的速率,加入缓蚀剂可以显著降低铁基体的腐蚀;磷酸在几种试剂中除锈能力最强,对粉末样品和锈块样品都具有较好的除锈效果,但需要过量才能保证除锈作用持续,而少量磷酸则对铁器有钝化保护的作用;柠檬酸、酒石酸、Na_2EDTA对铁锈粉末有一定的溶解作用,但对锈块的除锈效率很低。因此,在铁质文物保护中,添加缓蚀剂的磷酸是比较合适的除锈试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