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3篇 |
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14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粮食运输关乎中国民生大计,而港口是其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本文以中国港口为研究对象,着眼于1982-2013年,从进出港、进出口等角度,深入考察中国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的职能分工与变化,归纳其空间模式。同时,从粮食生产分布、产需差异、需求结构、政策等方面探讨其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港口粮食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出港格局先是“向环渤海地区集聚”再“轻度分散”,进港格局则从“以北方港口为主”向“较为分散”演化,环渤海港口一直承担着中国粮食的出口职能,粮食进口则由“北进”向“南北同进”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文化线路视野的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安徽段隋唐大运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完全具备文化线路的基本要素,对于它的保护应建立在对其性质、价值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大运河在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和繁荣的程度不同,大运河的建设过程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前被视为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隋唐至北宋可以被认为是大运河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也可被视为是大运河繁荣的一个阶段;元、明、清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实现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的阶段。安徽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必须先开展资源调查,弄清家底,然后进行科学研究,并从整体上编制保护规划,努力延续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同时,运河遗产保护还需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做好展示和阐释,鼓励沿线社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出土的一批战国古玻璃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玻璃璧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同时存在PbO BaOSiO2、K2O SiO2、Na2O CaO SiO2三种硅酸盐玻璃,分布的地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东部一直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区。中国古代的PbO BaO SiO2和K2O SiO2玻璃在技术发展上应该具有密切联系。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些玻璃的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94.
由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作用不是领导的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95.
新近出版的张晋藩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一书对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移植、改革、转型和中华法系、中华法制文明的更新与再造等问题,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限于篇幅,形成本文的仅是笔者最主要的感受,即该书所体现的充分的学术积累、深刻的学术自觉和可贵的学术创新风格。 相似文献
996.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是北疆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本文认为汉政权的出现既是匈奴人长期和汉族保持密切关系的结果,同时也是匈奴人认同“中国”,并进而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标志。汉政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促进亍北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和方式的发展,而且也是边疆民族主动进入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开始,由此也奠定了北疆和中原地区融为一体的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997.
Scratching beneath iconographic and textual clues: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in the Dian culture of Sou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use of historical texts to interpret archaeological data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Chinese archaeology. The selective use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as evidential support to textual accounts can however project a limited view of ancient societies, where social behavior from distinct contexts are conflated to produce a single coherent narrativ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prevalent interpretational approach to the Dian polity, a Bronze Age culture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China, throug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ortuary evidence from four cemeteries. Results from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are contrasted against the textual and iconographic material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a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to demonstrate social patterning that challenges conce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Dian social hierarchy. 相似文献
998.
黄利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3):25-33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华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力量,因此,每届国民参政会,针对如何团结华侨问题都有大量的提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提案的主题主要围绕怎样发动华侨支持抗战而展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提案的主题主要转变为怎样支持华侨及准备支持华侨的复员工作。本文主要分析国民参政员在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关于华侨问题提案的特点以及参政员对华侨统战思想侧重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土族聚居、土语使用较广泛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使用和发展土语、试行《土文草案》(1979年创制)、开办土语广播电视等情况为例,阐述了信息传播与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之间的紧密关系,指出民族聚居社区需要以有线广播为主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需要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并就如何使两者相辅相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陈寅恪与陈述的学术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陈述(1911—1992)与陈寅恪(1890—1969)两位学者的交往是不容忽视的一页。在1936—1942年期间,陈述与陈寅恪二人历家国之难、流离之苦,而交往不辍,严谨治学不改,确实难能可贵。二人的学术交流有着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