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篇
  免费   3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美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组织发展迅速,其在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整合华人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华人社团。本文依据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研究,探索美国华人教会组织的多方面社会功能。作者认为,华人教会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在对新加坡华人家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华人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PRC模型,即家族企业持续发展主要由绩效管理、关系管理和变革管理决定。实证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文章还讨论了PRC模型在华人家族企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早年旅美华侨的“落叶归根”多是通过各自乡邑的善堂进行的。善堂常资助乡侨在有生之年买棹归国,或将死者遗骨捡运回国。后者要经过埋葬遗体、捡拾遗骨和运送回国的细致过程和严密组织,有时还要做好代还债务等善后工作。本文以《旅美三邑总会馆史略》的记载为例,反映早年华侨社团在帮助华侨实现“落叶归根”愿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过程的烦难和时间的旷日持久。作者认为,实现“落叶归根”愿望过程的烦难和时间的旷日持久,应该是后来华侨逐渐选择“落地生根”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近代以后,新式教育逐渐传入福建,但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所限,基础教育投入不及广大乡村。而旅居海外的福建华侨返乡兴学之举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其不足,为乡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并以其兴办新学的教育实践,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福建乡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教育示范和导向作用,推进了新式教育在乡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从而富有成效地充当了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相似文献   
995.
近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民国时期、1949—1979年和20世纪80年代后三个时期,回顾近百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侨批业的研究。作者认为,已有的侨批业研究选题不够宽泛,具体领域的研究不平衡,研究理论有所欠缺。作者指出,未来的侨批业研究应从资料收集、研究领域和研究理论等方面着手,拓宽和加深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李传印 《安徽史学》2006,(6):86-90,51
戴名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虽然蕴含有许多深刻的史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但由于戴名世论史、评史的出发点在于宣扬对明王朝的追思,宣扬狭隘的君臣之义,并据此反对清朝的统治,所以使他的史学评论和历史评论带有很强的政治和个人情感色彩,甚至不惜牵强附会,妄加比附,已经脱离了正确的历史评论范畴而演变为极端情绪宣泄.因此,在封建专制政治下,戴名世以文字遭祸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将妇女教育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把妇女教育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使中国共产党区域的妇女教育形成了鲜明的革命性、平民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特征,从而在全国开创了一条全新而成功的发展妇女教育的道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8.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999.
Johan Huizinga and Henri Pirenne belong to the most prominent historia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fame of the former is most of all based on Herfsttij der Middeleeuwen (1919), a fascinating study of the Burgundian culture; the latter is widely considered as the innovator of the economic and urban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But both historians were equally highly preoccupied by the question as to which position their countries – the Netherlands in the case of Huizinga, Belgium in the case of Pirenne – should take up in Europe and what we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se engagements in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reoccupation is the subject of this essay. It tells the story of diplomats from small countries, of disappointment through war and of national pride, a story also in which positions changed repeatedly.  相似文献   
1000.
Vera Schwarcz's Place and Memory in the Singing Crane Garden examines the moral,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meanings of a garden built by a Manchu Chinese prince, subsequently destroyed by British imperialists, commandeered by Red Guard radicals, and fina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grounds of an art museum. Reading Singing Crane Garden in the context of Schwarcz's previous writings 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Jewish traditions, as well as insights provided by critical philosophers and geographers,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mor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 of locating history in specific "emplacements". The argument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place articulated by Edward Casey, weaves through discussions of Chinese spatiality, embodiment, and garden aesthetics, and comments on Schwarcz's study of broken monuments and stele through comparison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writers and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poet Louise Glück. Comparisons are made betwee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garden by the British forces of James Elgin, the murder of the journalist Thomas Bowlby, and the purging, imprisonment, torture, and brutality against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by the Red Guards under Mao. The essay closes with commentaries on Schwarcz's reflections concerning continuing global atrocities,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ways that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a form of history can bring meaning to questions of memory, loss, and the desire to evoke unrecoverable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