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7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12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99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活动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乐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合一,强调音乐的美与伦理道德的善相统一;二是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既吸收不同的音乐文化,又统一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文化整体;三是以"和"为美的审美意识,遍及儒、道各家,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关于利用历史文献信息进行环境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修琦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2):153-155
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记录,开展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研究,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从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中寻找研究的主题,在诸多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答案,构建历史文献信息共享的环境演变研究平台,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3.
徐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1):59-69
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操作平台,以核心作者群的被引论著为样本,对样本篇数、篇次、作者、机构、地域分布、主题分布、年代分布等因素进行了引文分析和量化的描述,并从文献的角度对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陆华侨华人研究1993—2002年是高峰期,形成了以福建、北京、广东为主的核心作者群,高等院校仍是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机构,研究主题以经济、社会、历史为主,学术论文的利用率不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华侨华人研究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某些不够科学和规范的引证态度和方法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34.
35.
36.
学术著作翻译的几个问题——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译《草原帝国》为例 ,学术翻译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诠释性学术著作的时效性 ;学术著作的思想倾向 ;学术著作翻译应遵循专业的学术规范 ,包括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 ;学术翻译的语言 ,要在于确切 ,同时也要合乎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37.
民族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古代不同社会形态以及生产、生活状况的活化石.它填补了史籍记载的缺失和田野考古的不足,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科学研究、发展旅游业、繁荣民族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民族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应及时抢救保护. 相似文献
38.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的有益视角,它有利于揭示现代性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一面,促使人们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并发掘其尚未释放的理性潜能,从而实现现代性的重建。就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而言,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过多地集中于剖析其“西化”本质,忽视了现代性的某些普遍内涵,使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局限于中西对立的二元视野。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现代性,就应当突破上述理论框架,认识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张力,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作用,努力实现现代性的解放功能。 相似文献
39.
吴小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19-29
本文的讨论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华侨华人研究 ,东南亚 (华侨华人 )研究以及笔者个人对槟城—吉打州华人商业与权力关系的研究。争论的实质是这样一个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 ,即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分别被视为某一孤立的主题研究领域、区域研究和学科研究方法 ,还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结合整体的问题。本文并非企图为华侨华人研究确立一个标准 ,而仅仅是呈献一个实例 ,即把个人的研究视角和经历 ,结合大的结构、进程、理论和方法论的关怀等问题 ,进行情景化的考察。 相似文献
40.
从奥兰多·帕特森的种族定义入手,探讨加尔各答客家人种族认同的构成,就加尔各答客家人而言,有三个因素对确立和维持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即国家和民族政治、不同种族从事不同职业的分层制经济和东道国以“洁”与“不洁”之间的象征性对立为基础的宗教制度。种族、种姓、语言和宗教是维持种族认同的几个重要因素。种族认同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由于职业、教育和政治环境迥然不同,客家人其认同轨道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