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16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曹光 《攀登》2006,25(4):8-9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为现阶段党的新闻工作确定了最基本的是非标准与价值取向。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着力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品质。  相似文献   
132.
陈琴  张述林  李俊 《人文地理》2013,28(2):136-141
旅游概念规划是近年来出现于旅游规划领域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概念规划编制内容的新结构,它由背景环境解析、理念融合创新、旅游开发定位、发展战略确定、关键策略选择五大板块组成,涉及到发展背景认知、区域特征分析、特殊理念识别、特有思想梳理、关键概念提取、主题形象提升、规划目标界定、产品开发定位、发展战略选择、空间构架部署、概念分区支撑、意象设计解码、发展模式生成、旅游策略选择等14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3.
中国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正在迅速崛起。人们争相探究中国成功的奥秘,做出种种判断。中国人民则从切身经验中体认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走过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要找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内乱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阶段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的成功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走出来的。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错误中学习;在打压中自强;在反倾向斗争中前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34.
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安全观的调整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明确提出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成为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标志。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是:从内涵上看,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寻求共同安全;从手段上看,以合作促安全。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是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35.
李媛媛 《攀登》2007,26(5):87-88
文章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下观点: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基点;和谐文化建设不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的简单重复,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处理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关系中构建和谐文化;只有发展好少数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和谐的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6.
微痕考古以显微观测与技术分析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微观痕迹、人类和其它动物行为痕迹的观察研究,阐释人类与动物的行为模式、生活环境、文化遗址埋藏现象等.并作为一种技术性工作广泛服务于我国的文物保护.微痕考古在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和工作结果方面,可以弥补传统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技术的不足,使考古工作从微观到宏观、从实验到理念、从局部到整体建立更全面、科学的分析过程.我国微痕考古近年迅速发展,专业队伍扩大、研究理念与实验技术进步、工作领域覆盖面拓宽近年微痕考古的重要收获,包括发现人类最早的戳刺性行为痕迹、人类最早的剥皮屠宰技术及刻划图案等;在玉器制作工艺与鉴定、石器使用痕迹与区域文化特点等方面也取得丰富成果.微痕考占的产生与发展,显示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考古学专业,在与现代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下,使考古学在研究理念、分析技术和认知深度等方面正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37.
Cultural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deliberately challenged “historical realism,” the view that history is comprised entirely of observable actions that actually occurred, and instead has emphasiz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oughts, emo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it has also focused on the invisible, the momentary, and the perishable. These latter elements introduce the notion of the possible in hist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cultural history has approached the notion of the possible,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Its chief claim is that the idea of possibility is fundamental for the concept of culture and ineliminable from its historical study. The question of possibility is present in multiple ways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possibility. The possible may mean, for instance, what it is possible for historians to know about the past, or the possibilities open to historical agents themselves, or, indeed, the possibilities they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having even if these seem impossib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ian.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first aspect and moves on toward the possibilities that existed in the past world either in fact or in the minds of those in the pas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tudy of past cultures always entails the mapping of past possibilities. The first strand of the essay builds on the metaphor of the black hole and intends to solve one of the central problems faced by cultural historians, namely, how to access the horizon of the people of the past, their experience of their own time, especially when the sources remain silent. The second, more speculative strand builds on the notion of plenitude and is designed to open up avenue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138.
佛秀芳  白光元 《攀登》2006,25(5):147-149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县域文化发展水平,同样,县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文化作支撑,县域文化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因此,在县域工作中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使县域经济和县域文化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县域各项工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泽元 《攀登》2008,27(1):19-2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才是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公平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公平观,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0.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ideal Spain, as suggested by Ángel Del Río and M. J. Benardete in their essay in El concepto contemporáneo de España: Antología de ensayos (1895-1931). To these authors, Spain consists of a kind of modernist subjectivity that opposes the official Francoist Spain. The motherland so desired by Benardete and Del Río is an ethical construction set on a humanist base, unifying the domestic and the Europea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one that does not exclude but integrates. The discourse represents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liberal nationalism diffused by the Center of Historic Studies or the philosophy of Ortega and Gas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