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篇
  免费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奇 《攀登》2008,27(2):28-31
中国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挖掘和继承,特别是其中的大同均平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兼爱交利思想和仓储后备思想及其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吸收古代社会保障中这些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基本民生。  相似文献   
122.
民国元年广东北伐军为主体的东线北伐的胜利,对于捍卫南京临时政府、促使清帝退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年3月,是南京粤军阵亡将士墓建墓90周年。为了存史,本就粤军的兴建、征战、墓冢、勋绩,分别作了考证,藉以缅怀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123.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4.
吉田茂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二战以后曾五次担任首相,掌日本政坛帅印达七年之久,吉田茂为战后日本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分析吉田内阁对华政策入,着重剖析其内外成因,了解和把握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并试图对作为政治家的吉田茂和作为外交家的吉田茂的不同与关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5.
中国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国地位之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相平 《史学月刊》2002,1(1):67-71
1946年至1948年,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谋求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积极参加创建关贸总协定的重要会议,和各有关国家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和其他国家达成协议,并签定了《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从1948年5月21日起,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由此可见,中国确实是和美国、英国等国家一起共同创立了关贸总协定,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  相似文献   
126.
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2,(2):115-122
抗战前的民国时期,灾民逃荒现象极为普遍。灾发地政府因无力赈济自己的民众,或者出于推卸责任,放任其灾民四处流离,移境就食。流入地政府救济自己辖区灾民尚且不暇,自然不愿再为别区承担救济重任。再者,行政区划与经费的分配也限制了这种救抚他省灾民的欲望。因此,流入地对来境灾民无不驱逐出境或资遣回籍,而灾民在自己家乡确实又无以为生,迫不得已时只好重又外出。总起来看,整个灾发期间,灾民便是在灾发地与流入地的推来搡去之中艰难苟活。这一问题不是一地一隅所能解决,也远非一年一月所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合作,需要对产生灾民的各种原因予以根治。然而,受时代条件所限,灾民的移境就食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灾民的流离悲苦也就只能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27.
学界对于传统中国城市空间近代转型相对缺乏关注。通过对上海县城的研究发现,在人口压力增加、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恶化及租界示范效应的多重作用下,明清治所城市空间结构不再适用于20世纪初的上海县城,城市空间亟待改造。上海县城市政机构的设立为解决这一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财力支持,故县城得以开展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建设,包括道路、排水、桥梁、码头、义冢迁移、公地改造、市容清理等,以不同以往的空间结构重塑了上海县城。这种因人地关系紧张带来的适应性改善不限于上海一地,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ABSTRACT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ulture and trade’ debate has constantly evolved, particularly in the wake of rapid and still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s. These changes, manifest in an increasing convergence of many new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es, meant that the strict separation of culture from trade by means, for instance, of general or special excep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such as the 1947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or the 1988 Canad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 (CUSFTA), can no longer be sustained. It means that in light of the emergence of oxymoronic concepts lik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debate can no longer be framed along binary modes of thinking that oppose the liber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Instead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seems to be needed, which appears to coincide with the approach taken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which joined the WTO in 2001.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holistic approach by the PRC, which seeks to combine rather than separate culture and trade in its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law and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29.
In the literature, the ‘Overview Maps of Imperial Territories’ or Huangyu quanlan tu 皇輿全覽圖, is mostly referred to as ‘the Jesuit atlas of China’. The reason is that this early eighteenth-century atlas of all Qing China’s territories plus Korea and Tibet is assumed to have resulted from European missionaries importing European cartographic practices. In this essay, I argue that this view is outdated and can no longer be sustained. By revisit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ssionaries’ involvement in cartographic exchanges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the techniques used for surveying Qing territor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resulting atlases, I show that the mapping project behind the ‘Overview Maps of Imperial Territories’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creative answer to the unique needs of Qing frontier management and imperial control, made possible by the integration, in mensurational and in representational terms, of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cartographic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30.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分析中国工业旅游之开发概念、价值观、供需和组织模式等多方面与西方传统产业衰落区兴起的工业旅游之不同点。初步探讨中国目前缺乏工业遗产意识的原因,以及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未来潜力。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中西双方的学术交流也能推动中国对其历史尚短的现代工业化遗产之旅游价值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