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文嫮  朱建坤 《人文地理》2016,31(2):89-98
本文以2004年-2013年长沙影视企业为制作单位的106部电视剧为样本,运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特征:1空间结构上,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高度开放;网络节点空间分布显著不平衡,长沙本地企业只占节点总数的9.49%,本地配套并不完备;2拓扑结构上,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呈现"轮辐状",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核心企业多为占据"出品"和"前期拍摄"环节的长沙本地企业,其中拥有"事业单位"、"企业"双重身份的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心度最高,权力最大。此外还探讨了网络空间、拓扑结构对长沙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得出结论与国际已有研究对比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2.
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等意义巨大。乡村旅游循环开发模式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即以乡村旅游业为核心,带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具有企业经营的综合性、资源利用的循环可再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强抗风险性、整体效益优化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3.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外销窑口,早期烧制青釉产品、后期发展到烧制青釉彩瓷和乳浊釉彩瓷,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总结的集大成者。而长沙窑广泛使用的乳浊釉,特别是乳浊白釉为其彩绘提供了重要的釉层,是长沙窑彩瓷能够大放光彩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为研究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以铜官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仪器,对长沙窑胎体和釉层进行了测试,着重探讨和揭示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胎体原料、釉层乳浊机理、釉层原料以及兴起原因,为全面认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制釉技术来源和科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在炎帝传说流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的说法。诸说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联系,但均有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炎帝传说在东、西方流传之时,亦有缘起于南方说流行。随着东汉后期"三皇五帝"系统整合工作的完成,以及魏晋时期以现实生活中的帝王为标准,对传说中古帝王的生平事迹、都城、陵墓所在等关键环节的再次整合,尽管依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传说色彩,然而炎帝的人格化倾向却日益凸现,这是古代帝王传说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姜水"、"陈"与"长沙",似乎可以被理解为炎帝传说流衍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各地不同的炎帝传说借此得以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与黄帝并称的华夏民族始祖形象。  相似文献   
25.
The article describes in some detail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9th-century shipwreck that was recently found in Indonesian waters. The principle features of the wreck include planks joined by stitching with wadding inboard and outboard of the hull, a sharp bow with little rake, stitched-in frames, through-beams stitched to the hull, removable ceiling planks, a keelson and stringers, and a composite iron and wood anchor.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to be those of ancient Arab and Indian vessels.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timber species confirms that the ship was constructed in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region. The cargo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China as the place of lading. © 2000 The Nautical Archaeology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