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营城子汉墓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大型汉墓群。营城子汉墓出土了一批玻璃耳珰,为探讨其成型工艺及来源,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初步认为是模铸成型,并经过打磨。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分属铅钡硅酸盐和钾硅酸盐玻璃系统,一件由Cu2+着色,其余主要由Co2+着色。其为我国自制,所用钴料来源相同,钴料的锰钴比特征与国产钴土矿的类似。并对营城子汉墓出土玻璃耳珰造型与化学成分体系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玻璃耳珰制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古代玻璃耳珰制作与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作者通过X光照相无损检测分析方法,搞清了西周癧父的现状;以及器物与体连接部位和盖内部的结构形貌,并主要介绍了该器物的铸造技术特征和保护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3.
望京楼遗址是夏商时期重要邑聚,为了解该遗址铜器制作工艺水平,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10~2012年新郑望京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样品进行组织与成分分析和探讨。该批铜器未见青铜容器,仅有小件工具和兵器。但仍可初步反映出望京楼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材质多样化和加工方式非单一性;对望京楼铜器分析反映出该区域使用锻打应该有了一定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能依据材质和器物薄厚、尺寸选择工艺,对锻打技术认知度较高。望京楼铜器具有的原始性,应属于铜合金使用的早期阶段。研究表明,商代对于器物成分与性能关系的认识程度比之前得到提高。器物是本地制作还是外来还需要更多材料证明。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东周楚式戈斑纹的处理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SEM、EDS、EBSD研究了上海博物馆藏的楚式斑纹戈的成分、显微组织和相组成,讨论了其制作工艺.结果表明:东周楚式戈富锡层厚度不均,以十余μm左右的厚度居多,最多处由4种不同物相组成,分别为η相、ε相、σ相及(α+δ)共析相.富锡层与基体之广日j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与现有其它富锡工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此件楚式戈与其它地域的富锡技术具有共同的工艺特征,应为热镀锡工艺.但在工艺参数掌控方面应呈现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宣笔在中国毛笔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唐宋时期毛笔的杰出代表,而且对湖笔等毛笔制作技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宣笔兴起的主因是拥有原料优势,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是掌握核心技艺和不断推陈出新,最终走向衰落则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中国先民使用红色颜料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它在中国的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06年发掘的大房郢水库汉墓群中发现了两种红色颜料,通过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是赤铁矿(α-Fe2O3)和朱砂(HgS),其用途分别为制造化妆品和红色漆膜。  相似文献   
47.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2020,(1):102-115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8.
与汉代铸钱相关的遗物中,铸钱夹砂陶背范出土数量最多,是由泥质面层与夹砂背层组成。为了揭示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工艺并探讨陶范多次使用的可能性及夹砂层的作用,对陕西西安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出土的铸钱夹砂陶背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质面层采用细泥料制作,其作用是保证所铸造的金属钱币具有优良的表面质量;夹砂背层是在制范泥料中掺杂了较多的肉眼可见的砂砾,其作用是提高陶范的机械性能,减小陶范受热后的变形,有利于它与金属范合范铸钱。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夹砂层,然后在夹砂层上制作细泥层,在细泥层上印制钱币的背郭型腔,与金属范组成铸型铸造钱币。证实夹砂层可以重复使用,当泥质面层损坏后可以除掉表面的细泥层或直接在原型腔面上另加一层细泥重新制作背郭型腔,再次进行钱币的铸造,夹砂层可以一直使用到被损坏为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效率。  相似文献   
49.
X射线成像技术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提供肉眼和其他分析仪器无法提供的信息。本文主要以金属文物和铸铜陶范为例,解析了X射线成像技术在实验室微发掘、文物状况研究以及文物制作工艺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些重要中国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康侯簋、邢侯簋、赵孟壶)不为人知的修复历史和现状以及复杂器物不同部件的制作工序和连接方式等,并首次披露了侯马陶范的复杂结构。X射线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探伤和工业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是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为文物保护和保存提供建设性建议,为文物制作技术的解析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为深入研究文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0.
"苏州片"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以其法制作的仿古铜器,以精绝、乱真闻名于世,研究者与苏州艺人经数年的密切合作,成功复原此工艺。"苏州片"仿古铜器工艺蜡料配方独特、制范技艺考究、制作过程精细缜密,不仅具有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科技价值。传统手工艺要揭示其科学内涵,保护传承的同时注重创新,紧跟时代特色,走向产业化,才能在现代社会赢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