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A pile-dwelling settlement, dated to the final Bronze–early Iron Age (XII–XI century BC), was excavated at Stagno, near Leghorn (Tuscany, Italy). The site presented a well-preserved portion of the wooden foundation structure buried by sediments rich in plant remains: both wood and plant remains were subjected to archaeobotanical investigation. 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wood usage in Tuscany during the prehistoric ages. The results pointed to a farming system based on Triticum spp. (wheat), Hordeum spp. (barley) and Leguminosae cultiv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gathering of wild fruits, such as Corylus avellana, Cornus mas, Prunus spp., Vitis spp. Many of these plant remains are associated to a wetland context. Mesohygrophilous trees, such as deciduous Quercus, Ulmus minor, Fraxinus cf. excelsior, and Sorbus were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ile-dwelling structures; the choice of these plants indicates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mber.  相似文献   
112.
<正>在辽东地区双房文化的器物群中,除了陶器以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所谓的"东北系青铜器"。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青铜制品,除了见于辽东地区的双房文化以外,还广布于辽西、河北北部、朝鲜半岛和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113.
铜铙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较多,类型也很复杂。关于南方铜铙的年代,最早的一般断为商代,晚的为西周,也有一律断为春秋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4.
当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历史跨入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后,由于种种的原因,发生于新石器中晚期的农业扩散对北方地带的深远影响渐渐终结。主要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此前已渐变为畜  相似文献   
115.
关于秦镜的研究,以往限于出土资料的贫乏,长期以来学界鲜有问津。此前仅见有高至喜先生《论湖南秦墓》一文中涉及到秦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6.
对朝鲜半岛及日本出土细形青铜武器的原料产地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以了解朝、日及中国大陆古代青铜原料的流通状况。利用青铜器及铅矿物中所含铅的四种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在三维坐标系中观察其分布规律,并结合统计学方法探讨青铜器所含铅与铅矿地域特征的关联。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及铅矿物标本的铅同位素比值,指出上述三地某些青铜器原料中的铅可能有共同的产地,而朝、日当地铅矿的开采似不早于公元7世纪,故朝、日细形青铜武器的铅原料可能来自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17.
为进一步了解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的腐蚀机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面探测器X衍射仪、离子色谱等仪器,对这批青铜器的腐蚀现象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锈蚀结构、青铜基体、微观形貌观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的腐蚀结构表面锈蚀成分主要是SnO2,样品表面锡含量均高于基体。漆古表面有龟裂纹,氧、锡元素分布从外至内层递减;铜元素从外至内递增。青铜器上残留土样中未检测出侵蚀性氯离子。实验结果可为保护这批青铜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为了了解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周代铜器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特点,对18件该地区出土周代铜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金相显微镜分析青铜样品的成分组成及金相显微组织并发现:样品中铅锡青铜器占绝大多数,器物含铅量普遍较高,且大多含少量砷;器物基本都是铸造成形,仅有少量实用工具、农具刃口进行过热锻等加工处理,以提高使用性能。结果反映了当时工匠对铸造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的认知和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吴越地区独特的青铜技术体系与文化,能够为南方史前及先秦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更多可供探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9.
在青铜器除锈过程中,既要除去有害锈及其他杂质,又不损伤青铜器原貌,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本研究用失重法定量地考察了不同除锈法和不同除锈剂对铜钱的除锈强度。结果表明,物理除锈法与化学除锈法均有明显的失重率。化学除锈中,5%左右的冰醋酸有较高的除锈强度。采用不同组合的BTA缓蚀剂对铜片进行保护,通过Tafel曲线分析其保护效果,以1.5%浓度的BTA与2%H_2O_2的组合液缓蚀效果明显。经盐雾腐蚀试验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0.
关于秦始皇帝陵出土彩绘青铜水禽铜矿料来源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秦代的物质文化、青铜器冶铸工艺、装饰工艺以及铜矿来源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部分秦始皇帝陵园出土彩绘青铜水禽基体进行了铅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出土的部分早期秦文化铜器、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出土的部分铜器、山西中条山、江西瑞昌、江西铜岭、安徽铜陵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以及秦岭山区的部分现代铜矿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青铜水禽使用了相同的矿料,且与绝大多数早期秦文化铜器所使用的矿料基本相同,但与国墓地以及李家铸铜作坊出土西周铜器的矿料明显有别。秦人使用的铜矿与秦岭山区现代铜矿较为接近,表明秦人的铜矿来源可能与秦岭山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