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喜所 《史学月刊》2004,(11):49-56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现代新儒家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归国留学生。这和百年来中国留学生的思想化走向不大协调。本选择冯友兰和吴宓两个典型,通过对他们出国前的化观的解析以及出国后的思想走向和化追求的具体考察,旨在说明出国留学何以反而让他们步入了化保守主义的行列,从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中国留学生与现代新儒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唐代小说《冯燕传》中的冯燕历来受到人士大夫的高度赞扬,认为他是古今少有的侠义之士。但其行为实已背离真正的侠义精神,并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改造,是唐代侠义精神异化和沦落的产物。本拟就此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揭示中国侠义化精神的真谛和唐代侠义化精神的异化沦落的原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23.
王晓荣 《史学月刊》2005,10(4):45-54
冯玉祥在20世纪30年代初与中共再次合作,是出于其反蒋的现实需要。抗日同盟军的成立,与中共北方特科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帮助有关,但它的失败又与中共临时中央的错误指导和前委的极左举措密不可分。冯玉祥对中共的政治态度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冯与中共合作的经历说明,出于实用主义目的,他会主动联共;但当他认为这种联合的实用性变小,或对他构成威胁时,就会转而反对、阻止中共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甚至不惜与中共闹翻。同盟军失败前夕,冯玉祥之所以没有公开“分共”,是由当时的特殊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24.
清政府的倾覆,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成绩也很斐然,但笔仍觉得有补充研究的必要,其中对摄政王载沣的研究就是—个关注点。因此,笔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载沣的所作所为为考察对象,试阐述其在清王朝倾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5.
五四时期吴佩孚的崛起与直皖斗争性质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前,直皖斗争主要表现为北洋军阀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五四运动发生后,吴佩孚乘时崛起,其主张及行动赢得了各方人士的赞许,他所代表的直系成为人们推翻皖派势力的依托力量,直皖的派系斗争融汇于人民反对皖系的时代洪流之中,使得此后的直皖斗争不仅仅具有派系私争的性质,而且带有了某种“正义”与“邪恶”、“民主”与“专制”、“维护国家主权”与“损害国家利益”斗争的进步色彩。  相似文献   
26.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冯友兰、贺麟为代表,放弃了自己的新儒学思想,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贺麟);二是以梁漱溟为代表,在坚持自己新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进行过利用和儒化;三是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坚持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基本上没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7.
从芒砀到丰沛:汉高祖刘邦起兵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丰西纵徒到夺取沛县,刘邦在这两年多时间的活动史书多有阙失。从零散资料发微表明,其间刘邦在芒砀山制造舆论、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为起兵反秦做准备工作。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刘邦距张楚政权最近,并与陈胜的重要谋士张耳有故交,但为了独立发展,始终没有与陈胜义军发生任何联系。在夺取沛县之前,应有一个丰邑起兵的过程,这是刘邦正式起兵反秦的开始。  相似文献   
28.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唯物史观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峰 《史学月刊》2003,(1):81-86
20世纪3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奔腾而人,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冯友兰学术思想的基本状貌。《中国哲学史》、《秦汉历史哲学》和《新事论》等文本共同凸显出冯友兰在哲学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上的唯物史观取向。冯友兰在30年代取法唯物史观这一事实,对我们审视以往的学术史及反思当下的学术语境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9.
释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缁衣》"万邦作"的""字,比勘传世文献应读"孚",但该字实是"巴"字。甲骨文中旧释为"御"的""、金文中旧释为"卩"的""其实也都是"巴"字。"巴"、"孚"音近,验之甲骨文、金文辞例,"巴"均读为"孚",训"信"、"应验",多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巴"与"卩"古文字形体容易混淆,诸如《诗·节南山》之"节"或作"祒",《楚辞·离骚》也有"巴"误作"节"等。从形体上分析,"巴"似是"把"的初文,是一个会意字。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了三峡地区东周至六朝铁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探讨了三峡早期铁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提出了巴系铁器的概念,进而对三峡铁器的起源、三峡铁器与农业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多角度对三峡早期铁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