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1篇
  250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相似文献   
22.
In this paper, analyses of some unusual slag samples from the prehistoric site of Tepe Hissar in northeastern Iran are presented. These slags are the remains of a five-thousand-year-old pyrotechnological process that produced speiss, a quasi-metallic material usually formed as an accidental by-product of copper or lead smelting. We argue that the “speiss slags” from Tepe Hissar suggest the intentional production of iron–arsenic alloy (“speiss”) in prehistory. Why the Tepe Hissar metalworkers produced speiss is a question that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but our preliminary assessment suggests that it was to provide arsenic as an alloying component for arsenical copper, the preferred copper alloy during much of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Iran, and widely used across the ancient world. This recognition significantl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stages of metallurgy in the Old World.  相似文献   
23.
The chronology of the period is briefly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the dendrochronological results which have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Patterns of settlement history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rea are then examin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some of them the late fourth millennium was a period of population decline which was not reversed until the Early Bronze Age, 1000 years later.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specific local occupation patterns is provided by recent work on the circum-Alpine lake villages. Changes in cultural patterns during the period, especially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rded Ware, are discussed and explanations of them reviewed. It is argued that changing patterns of gender relations were a major feature of the period, linked to processes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scale chiefdoms. The development of 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se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4.
论早期铜镜     
高西省 《中原文物》2001,16(3):28-36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商代、西周、春秋早期铜镜的系统整理分析,探讨了我国早期铜镜的起源地、定名、类型及相关问题,进而论证了我国早期铜镜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5.
程桥三号墓盘匜铭文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句吴太叔盘反书的特点,考证器主“ 禹”相当《左传》“旬余”,并判定盘铭为吴王余祭即位前之器。又考证罗儿匜地名“学卯”相当《地理志》“ 犹”,参考吴国与徐国的联姻关系.推测匜铭为徐器。  相似文献   
26.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27.
日本泉屋博古馆收藏并展示的我国早年流散到海外的部分先秦青铜器,是中国先秦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商青铜私文书只是先秦私文书的一部分,并非是我国最早的私文书。“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某些研究成果表明,商以前就已有文书记录产生,如再加以考古出土实物印证,夏就有可能是先秦私文书的起源时期,为此,笔者将商只作为中国青铜私文书的兴起阶段。  相似文献   
28.
傅聚良 《华夏考古》2007,(3):97-102
本文对湘江流域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做了介绍,讨论了窖藏的时代,对与铜器窖藏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
张达志 《南方文物》2007,38(3):86-91
本文旨在梳理三角缘神兽镜在日本古代史研究和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学术源流,结合中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集中探讨三角缘神兽镜的定义、三角缘神兽镜与邪马台国论争、"魏镜说"、王仲殊先生的三角缘神兽镜研究、三角缘神兽镜与日本早期佛教的传播等问题,为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0.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士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