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5篇
  1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营城子汉墓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大型汉墓群。营城子汉墓出土了一批玻璃耳珰,为探讨其成型工艺及来源,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初步认为是模铸成型,并经过打磨。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分属铅钡硅酸盐和钾硅酸盐玻璃系统,一件由Cu2+着色,其余主要由Co2+着色。其为我国自制,所用钴料来源相同,钴料的锰钴比特征与国产钴土矿的类似。并对营城子汉墓出土玻璃耳珰造型与化学成分体系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玻璃耳珰制作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古代玻璃耳珰制作与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与汉代铸钱相关的遗物中,铸钱夹砂陶背范出土数量最多,是由泥质面层与夹砂背层组成。为了揭示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工艺并探讨陶范多次使用的可能性及夹砂层的作用,对陕西西安窝头寨汉代铸钱遗址出土的铸钱夹砂陶背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质面层采用细泥料制作,其作用是保证所铸造的金属钱币具有优良的表面质量;夹砂背层是在制范泥料中掺杂了较多的肉眼可见的砂砾,其作用是提高陶范的机械性能,减小陶范受热后的变形,有利于它与金属范合范铸钱。铸钱夹砂陶背范的制作过程是:先制作夹砂层,然后在夹砂层上制作细泥层,在细泥层上印制钱币的背郭型腔,与金属范组成铸型铸造钱币。证实夹砂层可以重复使用,当泥质面层损坏后可以除掉表面的细泥层或直接在原型腔面上另加一层细泥重新制作背郭型腔,再次进行钱币的铸造,夹砂层可以一直使用到被损坏为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效率。  相似文献   
63.
古建油饰彩画的制作技术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中国特有的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技术加深了解,促进古建油饰彩画传统工艺科学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对采自蒙古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北京颐和园、甘肃嘉峪关、山西太符观等古代建筑的油饰彩画样品的制作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样品分别采用了一麻五灰、一布四灰、单披灰等多种工艺制作地仗;麻纤维广泛应用于样品纤维层中,仅样品YHY-22使用了棉布;颐和园和博格达汉宫博物馆的样品以砖灰作为地仗无机填料,嘉峪关样品使用了白土粉,而山西古建样品则可能使用当地的土壤。可以得出结论:几个地区古建油饰彩画的制作材料和技术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64.
为了了解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周代铜器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特点,对18件该地区出土周代铜器进行检测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金相显微镜分析青铜样品的成分组成及金相显微组织并发现:样品中铅锡青铜器占绝大多数,器物含铅量普遍较高,且大多含少量砷;器物基本都是铸造成形,仅有少量实用工具、农具刃口进行过热锻等加工处理,以提高使用性能。结果反映了当时工匠对铸造合金配比和加工工艺的认知和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吴越地区独特的青铜技术体系与文化,能够为南方史前及先秦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更多可供探讨的资料。  相似文献   
65.
微生物是影响古代壁画安全保存与展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检测是壁画保护研究的重要环节。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直接分析微生物遗传物质确定种属,可以避免传统检测技术必需的微生物培养过程,不仅快速、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确定主要致病菌。本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中国北方两个5世纪壁画墓,确定导致壁画菌害的主要种群为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为微生物病害治理和预防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66.
通过分析唐代宝花狮纹锦各项参数,确定它须由大花偻束综提花机制织,据此复原出这项织造技术.并成功复制出宝花狮纹锦。从而可以推断,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中西方商品、文化、技术交流紧密,大花楼束综提花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以此为基础.丝绸品种从以前的经锦过渡剑纬锦,织物图案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提花织机的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7.
The Knowledge of Debt: Law, Media Technique,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in Liberal Capitalism. Performing an object such as ‘the economy’ hinges on practices of formatting knowledge.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look at such instituting mo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social conflicts over the legitimate rules of exchange. This is exemplified by way of recounting the story of the codification of Swiss bankruptcy law in 1889. In order to homogenize the legal procedures of debt collection and bankruptcy, two subject categories were instituted: ‘merchants’ and ‘non-merchants’. These different categories were thought to account for the diverging temporalities and spaces of credit exchange in everyday economic lif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mercial register, a media-technical apparatus, enabled a formal distinction between ‘merchants’ and ‘non-merchants’. However, this boundary was contested and proved to be porose.  相似文献   
68.
青海瞿昙寺是中原地区至今保存较完整,集古建、雕刻彩绘和壁画于一体的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群。瞿昙寺瞿昙殿现存壁画约217.5 m2,是中原地区经典的明代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具有珍贵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开展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瞿昙殿壁画以砖墙体为支撑体,地仗层由粗泥层和细泥层组成;地仗中粗细泥层含沙量不等,粗泥层含沙量约60%,细泥层含沙量较少,约为16%~25%;地仗层中总体纤维含量为3%左右;地仗土粒度级配良好,粒径多集中在1~100 μm之间;地仗中含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钠;瞿昙殿壁画使用颜料主要为铅丹、朱砂、氯铜矿、副氯铜矿、石青等矿物颜料,颜料层厚度20~200 μm之间;铅丹颜料在瞿昙殿中出现“章丹打底银朱盖面”的分层应用以及铅丹变色的现象;瞿昙殿壁画中明代壁画无底色层,清代乾隆时期壁画有底色层。本次分析研究获得瞿昙殿壁画层位、地仗组成和颜料使用信息,为瞿昙殿壁画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9.
清代镶嵌器物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玻璃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镶嵌材料。为探讨清代镶嵌玻璃饰件的成分特征和加工工艺,本工作采用微区X射线荧光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方法,对故宫馆藏清代紫檀木边嵌玉石楼阁挂屏上的6件镶嵌玻璃饰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件玻璃饰件属于K2O-CaO-SiO2体系,以石英岩引入SiO2作玻璃基体,硝石作助熔剂引入K2O,CaO有方解石和萤石两个主要来源;深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钴,浅蓝色玻璃着色元素为铜,蓝绿色玻璃为铜和铁共同着色,4件玻璃饰件乳浊剂均为CaF2;黄色玻璃以铅锡黄为着色剂并乳浊剂。通过显微形貌观察结合档案记载,认为镶嵌玻璃饰件是在熔制好的玻璃块上经过二次加工而成,加工工艺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治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清代镶嵌工艺及玻璃制作工艺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0.
Thin-folded Shell for the Renewal of Existing Wooden Roof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article, a technique for the renewal of historic building wooden roofs is presented. The solution can be used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wooden roofs against excessive lateral thrusts on the peripheral wall or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attics, as it allows removing the exis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such as possible wooden truss-works of no artistic value. With minor adaptations, the solution can be addressed to enhance the building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technique is minimally impairing on existing buildings and can be applied also in new constructions.

The technique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in folded shell, overlaying the existing pitches. Emphasis is given to lightweight folded shells, obtained by overlaying thin plywood panels on the existing roof rafters and planks, without modifying the overall architectural layout.

The technique conceptual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a simplified analytical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allows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role of each structural component and can be adopted for the folded shell proportioning and desig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re validated against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to some case studies. Ultimately,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detailing, whose correct execution is mandatory for the success of the proposed structur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