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1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吴越青铜器发展到春秋中晚期,出现了一批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器,器表饰有细绳纹和细薄而峻深的纹饰,或在纹饰间布满细芒刺突起的棘刺纹。本工作通过对吴越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探索和吴越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复原试验,以期揭示出这类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成形技术。实验过程是以绳索为模,在湿陶范内埋入绳索,当陶范入窑焙烧时,绳索焚烧后形成绳索状凹槽,浇注青铜液后则成为具有突起状绳纹装饰的青铜器。焚烧绳索形成纹饰,是一种在平面上形成三维纹饰的技艺,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规整的绳纹,可能为东周时期吴越地区古代工匠铸造细绳纹类青铜礼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2.
青海瞿昙寺是中原地区至今保存较完整,集古建、雕刻彩绘和壁画于一体的明代早期官式建筑群。瞿昙寺瞿昙殿现存壁画约217.5 m2,是中原地区经典的明代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具有珍贵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瞿昙寺瞿昙殿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开展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瞿昙殿壁画以砖墙体为支撑体,地仗层由粗泥层和细泥层组成;地仗中粗细泥层含沙量不等,粗泥层含沙量约60%,细泥层含沙量较少,约为16%~25%;地仗层中总体纤维含量为3%左右;地仗土粒度级配良好,粒径多集中在1~100 μm之间;地仗中含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钠;瞿昙殿壁画使用颜料主要为铅丹、朱砂、氯铜矿、副氯铜矿、石青等矿物颜料,颜料层厚度20~200 μm之间;铅丹颜料在瞿昙殿中出现“章丹打底银朱盖面”的分层应用以及铅丹变色的现象;瞿昙殿壁画中明代壁画无底色层,清代乾隆时期壁画有底色层。本次分析研究获得瞿昙殿壁画层位、地仗组成和颜料使用信息,为瞿昙殿壁画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3.
为揭示大同辽代华严寺彩绘泥塑颜料及胶结剂的化学成分及调制应用组合,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典型颜料层样品进行了综合剖析。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显微拉曼光谱等对彩绘样品中的颜料部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主要是铅丹(Pb3O4)和朱砂(HgS),绿色颜料主要是孔雀石[Cu2CO3(OH)2]和氯铜矿[Cu2(OH)3Cl],而且这两种颜色存在着同色系的两种颜料混和使用的情况。蓝色颜料则为蓝铜矿[Cu3(CO3)2(OH)2],黄色颜料为雌黄(As2S3),金色区域则主要是由金(Au)构成;采用红外光谱和甲基衍生化-热裂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彩绘样品中的胶结剂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金色区域的胶结剂主要是熟桐油和胶蛋白,说明其中存在着“金胶油”的传统贴金工艺;而其他红、绿、蓝、黄等彩色... 相似文献
104.
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廉海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4(Z1):335-348
传统的金箔制作工艺是传统金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作金箔的主要和唯一方法是锻造,自商代起一直沿用至今。早期由于未采用隔层材料,只能逐片锻打,厚度也不可能太薄,随着隔层材料的使用,特别是至迟在明代使用的乌金纸,使金箔的厚度大大降低。从最早的逐张锻打发展到目前的一次锻打1000-2000张,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高。工序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细化。科技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对传统工艺进行调查和研究,为此对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进行了调查,从合金的成分、熔炼、打制和切割工具、隔层材料、制作工序等方面对金箔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105.
106.
山东济南刘家庄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带有铭文族徽的商代青铜器,其形制多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地区居住着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针对该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铜器铅同位素等方面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针对这批青铜器制作工艺、合金技术及矿料特征等科技分析数据偏少,与商都殷墟遗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本研究选取该遗址三座墓葬中29件青铜器(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金相显微镜、VG Elemental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利曼Prodigy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从青铜器合金组成、金相组织、铅同位素比值及特征微量元素等方面采集数据加以分析,再结合器物形制等考古学资料进行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刘家庄青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合金组成为铅锡青铜、锡青铜、铅青铜、纯铜及铅砷青铜。大部分青铜器金相组织以α固溶体为基体,呈树枝状偏析,枝晶间分布(α+δ)共析体,部分共析体完全腐蚀,Pb相呈颗粒状零散分布或者完全腐蚀,局部区域如孔洞、枝干与缝隙间析出不规则形状铜晶粒。少数器物金相组织内部存在滑移线,推测器物可能经过铸后冷加工。铅同位素比值显示,此批青铜器高放射成因铅占比较高,与殷墟二、三期含高放射成因铅器物数据分布范围相对吻合,与殷墟一期、殷墟四期分布范围稍有差异。微量元素总体趋势以高含量Bi、As、Ag元素为特征,结果与殷墟青铜器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较接近。综合对比发现,刘家庄青铜器似乎与殷墟青铜器的主体原料相同。从器型上看,刘家庄青铜鼎、簋、觚形制与纹饰风格等,多与安阳殷墟青铜器尤其是与殷墟二期、三期保持较高的相关性。 本研究表明晚商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中原地区交流密切,为商晚期青铜器生产来源与流通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该研究深化了对刘家庄商代青铜器本身的认识,补充完善了济南刘家庄青铜器科技分析内容及考古学研究信息,为深入了解商代时期海岱地区与殷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7.
蔺朝颖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4,36(4):107-117
为揭示古琴的髹漆工艺,了解其制作工艺特点,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联用能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红外显微镜对馆藏龚承钧仲尼式琴修复时掉落的漆膜残片的表面、底面和特征部位的横截面进行了观察与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琴的漆膜包括漆层、漆灰层和裹布层,整体厚度较厚,用料十分丰富。漆层为上黑下丹结构,即上层为黑色漆层,下层为朱色漆层,显色物质为朱砂,两者的成膜成分都为大漆。漆灰层包括底灰层、中灰层和面灰层,底灰层与中灰层的粗细程度相差不大,面灰层最细,每层漆灰髹涂之后表面未经打磨。底灰层由黄铜、鹿角霜、硬石膏和大漆混合而成;中灰层由鹿角霜、硬石膏、大漆以及近似椭球形颗粒物四种物质组成,其中近似椭球形颗粒物是提前制备好后再用于中灰层的制作,由二氧化硅、氧化铁和非常少量的锐钛型二氧化钛三种物质混合而成;面灰层由硬石膏和大漆混合而成。裹布层是先髹涂硬石膏和大漆的混合物,再裱布,最后再髹涂一层硬石膏与大漆的混合物,裹布层所用织物可能为葛布。该琴漆膜所用的大漆中均加入了干性油成分。综合分析结果揭示了该琴漆膜的分层结构、物质组成以及髹漆工艺特点,推测该琴琴音压抑而短促,音色细紧,且在民国时期有做过修复。 相似文献
108.
利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三维数字显微系统,对湖南出土的11颗战国时期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表面和断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泡碱型钠钙玻璃,1颗扁平蜻蜓眼玻璃珠为植物灰钠钙玻璃,均可能产自埃及或东地中海地区;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还有4颗为钾钙玻璃,皆为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国本土玻璃,应为楚国本地制作。这11颗蜻蜓眼玻璃珠均采用层叠镶嵌工艺,先制作珠体,然后再用不同玻璃条或片在未完全凝固的状态下进行镶嵌而成。 相似文献
109.
宁波“小白礁I号”清代木质沉船中硫铁化合物脱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分析与研究表明,海洋出水沉船的木材中普遍存在大量的以Fe S2和Fe S为代表的硫铁化合物难溶盐,它们在空气中和一定湿度条件下,会氧化生成硫酸,使木材纤维素发生快速降解,从而对木船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目前,硫铁化合物的脱除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发现的木质沉船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扰。为此,本研究以宁波象山\"小白礁I号\"清代沉船遗址出水的船体木材构件为研究对象,研发了金属络合剂与氧化剂复配材料EDTAHO,开展了海洋出水木材中沉积的二硫化亚铁的去除技术初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脱水定型和加固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海洋出水木质船体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分析唐代宝花狮纹锦各项参数,确定它须由大花偻束综提花机制织,据此复原出这项织造技术.并成功复制出宝花狮纹锦。从而可以推断,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中西方商品、文化、技术交流紧密,大花楼束综提花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以此为基础.丝绸品种从以前的经锦过渡剑纬锦,织物图案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提花织机的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