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雷玲 《收藏家》2022,(9):87-90
曶鼎,西周懿王元年重器,清中期被毁,其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奴隶交换、土地制度及贵族之间讼事的重要史料。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曶鼎铭文》未剔本,对研究铭文拓本,以及清中晚期金石学家之间的学术活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32.
张晓鹏 《收藏家》2022,(3):103-106
青铜豆出现自商朝晚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达到鼎盛,作为重要礼器,与鼎、壶组合随葬于大中型墓葬之中,一直延续至两汉时期才最终消失。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狩猎宴乐图铜盖豆便是一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铜豆。  相似文献   
633.
蒙可 《世界遗产》2014,(5):35-38
##正##"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清代《景德镇陶录》一语道破天机,景德镇能够从五代时就以瓷器制造扬名天下,并在千年以来的中国陶瓷业中独领风骚,首先得益于这里的"水土"。【火】瓷都的序幕应该从"火"讲起,这里的"火"还并非窑炉之火,而是上亿年前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34.
1957年,杭州湖墅路出土了两件青铜器,分别为簋与鼎,年代皆在西周中晚期。两件青铜器的特征明确,为我们研究周代吴越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35.
2011年4月,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长兴县煤山镇新安村西山南麓缓坡带清理了一座战国晚期墓。随葬器物24件,器类有鼎、豆、盒、钫、盖杯、小杯,质地均为泥质褐陶。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与浙江战国越墓、汉初墓葬均有较明显的差别,应是楚文化强势入侵越地之后的楚墓。  相似文献   
636.
杨哲峰 《文物》2012,(4):50-63
所谓江东地区,通常是指长江下游北流干流段以东至大海之滨的区域[1]。该地区在先秦时期本为吴越故地,其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然而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初期,江东地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先是越国在和楚国争斗过程中最终败北,楚人的势力进入江东地区;不久之后,秦又灭掉楚国,将江东地区纳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版图并设立  相似文献   
637.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史前研究的先驱对石器时代的划分大体是根据河流阶地和洞穴遗址地层中出土的石制品式样。旧石器时代早年被定义为由含石核砍斫器或大型两面器的组合所构成,旧石器时代中期以石片工业和勒瓦娄哇技术为特点,而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以石叶组合来判断。几何形细石器和磨制石器技术分别代表冰后期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  相似文献   
638.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陶屋、陶楼、陶厕所猪圈等类型的建筑明器。长期以来,未曾对此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以致在器物的类型、名称及用途上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以正模糊不清的分类模式,从而进一步探讨汉代大连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9.
齐侯壶新研     
齐侯壶记载了齐侯越礼而为陈氏服丧的事情,其礼直比诸侯。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海阳嘴子前墓葬会使用七鼎殉葬。铭文中的"二天子",与楚简中的"二天子"相同,指舜之二妃,都与陈国祭祀有关。从陈与齐、陈与楚的关系入手,可以理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40.
秦陵铜车马是继兵马俑之后又一重大考古新发现,三十多年来,对于“铜车马坑”的性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本文根据铜车马的埋藏,以敏锐的目光,指出铜车马的埋藏打破了已经回填了的排水渠,进而通过古代丧葬礼制和陵寝制度的研究,经过学术论证,首次提出了铜车马属于祭品,铜车马坑的性质属于“祭祀坑”的最新观点,见解独到且全新,是学界关于解决铜车马坑性质这一重大的学术问题的首篇论文。并为而后秦汉陵墓“陪葬坑”、“从葬坑”、“祭祀坑”的设置、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这也是笔者把学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由秦俑研究转移到秦陵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